削平多个山峰,填掉数百溶洞,在海拔2580米的山上建设机场。连日来,湖北神农架林区削山峰填洞谷建机场引发广泛争议,不少网友批评此举是对神农架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而当地则回应说机场建设经过了严格的环评,建设时注重了自然保护和环境的协调。
华中海拔最高机场试飞进入倒计时
上周日下午,由国家电网投资7000多万元兴建的柏杉园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行,开始为雄居海拔2580米山顶的神农架机场供电,从而为机场今年10月份投入试飞运营扫清障碍。
神农架机场是湖北省建设鄂西生态旅游圈的重大项目,写入了湖北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11月获国务院常务会批准立项,定位是旅游和通用航空相结合,由国家民航局、湖北省和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共同投资建设,总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机场海拔高度2580米,是华中海拔最高的民用支线机场。机场2011年4月开工,历经两年多时间,建设接近尾声,本月初在参加神农架生态文化旅游节时看到,机场坐落在陡峭的山顶,2800米长的机场跑道、航站楼、综合楼及机场配套的公路,已经建成,大型挖掘机和数百工人正在加紧平整场地。
本月初,神农架林区政府有关负责人在当地举办的生态文化旅游节上称,今年10月1日神农架机场正式通航后,这个相对闭塞的“原始森林”,将大大缩短与外界的距离,“快进慢游”将成为现实。
交通不便制约旅游发展
神农架拥有全球中纬度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块原始林区,保存了较为完好的原生和次生生物群落,其生态状况直接影响整个华中地区的气候平衡,堪称华中之“肺”。以砍伐木材为己任的神农架林区在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制。2000年3月,神农架开始实施“天保工程”,停止天然林采伐,森工全部下岗,只能在封山育林、森林资源管护中寻求出路,然而该地区的护林员普遍月工资只有1000元左右。
以高覆盖的原始森林、大面积的湖泊湿地、4000多种动植物物种,加上神秘的“野人”传说,近年来,神农架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2012年接待游客402万人次。
公路是神农架对外联系的唯一交通渠道,神农架属高海拔地区,山高路陡,道路坡度大,弯道急,通行能力差,这让很多中外游客对这片美丽的自然风光望而却步,制约了神农架旅游经济的发展。以武汉为例,两地间公路行程时间差不多10小时车程。从武汉前往神农架,要先坐两个小时动车到达宜昌,然后从宜昌搭乘大巴前往神农架,盘山公路上随处可见山石塌方,令人胆颤心惊,5个半小时车程更让人疲惫不堪。
建机场被指为短视行为
神农架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路陡,遍布溶沟和溶洞,而机场坐落在陡峭的红坪镇大草坪将军寨山顶。海拔达到2580米,气候变化无常,有一半时间是冰冻期。机场施工工艺相当复杂,施工难度之大国内罕见。据介绍,施工前期工作先是削平了5座60米高的山头,并先后填平溶洞就有217个。为了机场的安全稳固,施工人员还在四周建起了宽700米、均高61米的坡边。
就在神农架当地为机场试飞进入倒计时而欢欣鼓舞的同时,不少网友却提出批评,认为削峰填谷建机场搞旅游赚钱是一种短视行为,会给神农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有网友称,去神农架就是看原始风貌的,新的机场拔地而起,让景区失去了原本的天然,特别是将数万年形成的山峰和溶洞毁了,实在可惜。还有网友担心这会让游客蜂拥而来,给当地的生态造成更大的破坏。有网友戏称“世上已无神农架,从此野人杳无影”。
对此,神农架林区外宣办负责人回应称,建机场是神农架打破交通瓶颈、拉近与外界距离,实现绿色崛起的重要举措,机场建设经过了严格的环评,削山填谷为正常施工作业,不会破坏环境,而且在机场项目建设中,植被保护和环境修复的项目同步进行。
机场建设指挥长尹先德也称,机场的设计者和建设者十分注重自然保护和环境协调,把机场当景点来建。机场选址在对山体破坏最小的一块相对平坦的山地上,为了尽量减少对景区的破坏,通往机场的公路,也由原先动议的高速公路改成旅游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