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转眼间,“5·12”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5个年头,受灾地区的生活景象已焕然一新。不过,对于灾后重建第一镇的水磨古镇来说,从它转型“旅游经济”那天开始,就已注定将走上一条不同寻常的重生之路。
这个曾经的工业集中地,距震源映秀镇仅19公里,如今摇身成为“水磨古镇”。如果驾车来到这里,最先映入游客眼帘的,就是那一块竖立在游客中心旁的“汶川·水磨古镇”4A级国家旅游景区的石碑。
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水磨古镇的居民已基本实现了本地就业,镇上人口规模已从震前的上万人增加至两万人左右。如今的水磨古镇,完全摆脱了工业小镇的束缚,成功转型为生态旅游小镇,还有颇具地域特色的飞鸿广场、羌绣广场、春风广场、羌雕广场等多座广场,在羌雕广场中心,矗立的羌族碉楼上书写着“水墨羌城”四个大字。
不过,与前两年的熙熙攘攘相比,如今游客少了许多。在水磨镇老人村的余平良见证了这一变化。当地人都叫他“老余”,在老余看来,他们仍在蹒跚学步,战战兢兢,因为走旅游这条路,村里人还从来没干过。
作为带头人的他,心态还算乐观。在“观景茶园”里,中年发福的老余一边喝着茶,一边和记者聊着,“旅游总是要常态化的。”这是他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过程中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1] [2] [3] [4] [下一页] http://travel.sohu.com/20130628/n380139088.shtml travel.sohu.com true 每日经济新闻 http://travel.sohu.com/20130628/n380139088.shtml report 3437 转眼间,“5·12”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5个年头,受灾地区的生活景象已焕然一新。不过,对于灾后重建第一镇的水磨古镇来说,从它转型“旅游经济”那天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