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已巡查治理了26起乞讨行为,却没有一个乞讨人员愿意接受救助。”6月26日上午,在南京地铁“人文执法”品牌创建启动现场了解到,目前活跃在南京地铁车厢、车站等地的乞讨人员,几乎都是“职业乞讨”。地铁执法部门呼吁市民:“克制爱心,自觉抵制地铁乞讨行为。”
2009年至今,南京地铁执法部门共处理了乞讨行为1万多起。而今年受理的乘客投诉中,有90%涉及乞讨人员。
“经过劝导、救助等多种方式处理后,大部分真正的乞丐基本上不会再来。继续来的,主要是一些‘老面孔’,他们把乞讨当成赚钱的‘工作’了。”南京市地铁交通设施保护办公室第五中队长李斌与地铁乞丐打交道多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名来自重庆的30多岁乞讨者,装作两腿严重残疾,骗取乘客同情,却自称“每天讨到500元就收工”,已在南京买了两套房。
当然,这样高收入的“职业乞丐”并不多。李斌告诉,“对确需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地铁部门会征求其意见后,由警方及相关部门送往救助站进行救助。绝大部分乞讨人员却都拒绝相关救助,地铁乞讨屡禁不止。”南京市地铁交通设施保护办公室主任赵德洪坦言,那些“职业乞讨”,是目前地铁公共秩序的最大困扰之一。“根据《南京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规定,地铁内严禁乞讨,最高可以处罚100元,而面对乞讨者,执法人员往往选择‘柔性执法’‘人性执法’,以劝告、教育了事,故而实际效果甚微。”
那么,如何减少乃至杜绝地铁乞讨人员?赵德洪认为,“同情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并奉献爱心,当然值得倡导。然而,乘客们面对地铁乞讨行为时,能够克制一下自己的‘同情心’,让那些借乞捞钱者无利可图,这对维护地铁公共秩序也是一种帮助。而且,‘职业乞丐’骗乞,对公众的爱心和善举也是一种亵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