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被称作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最后一个堡垒,大量的启动资本、高度专用性的资产以及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使其走在自然垄断行业的前头。垄断意味着对市场的支配并获取最大利益,但是铁路不但在提供运输服务方面饱受诟病,而且自身捉襟见肘特别是在近年高速铁路的飞速建设后更是债台高筑。从企业结构和运作模式分析,铁路这台复杂机器内部运转不畅以及没有真正打开市场是很重要的原因,铁路系统保留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特色,而没有将市场以及市场规律置于首位。
铁路作为一个庞大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开启自我改造模式就更为不易了。所以说,十八大之后的部制改革拉开了铁路体系自我改造的大幕,是庞大的铁路运输体系在走过了64年之后,在自我改造的道路上走出的里程碑式的一步。作为铁路人,也有理由为行业的良性变革感到欣喜并自觉参与其中。
货运作为铁路行业主要盈利手段,近年来面临着市场份额不断缩水的严峻考验。究其原因,一方面,铁路货运流程复杂,门到门运输能力较差;另一方面,铁路货运运费在运输行业竞争力下降,与公路运输的优势已经被逼至1500公里之上才能体现;再者,在物流控制层面与作业层面对物流服务不够重视,还在用同一物流服务水平对待所有的顾客,难以及时对物流服务进行评估,对市场形式、竞争对手状况等信息掌握较少,在整个物流系统与外界的互动中调整缓慢。除此之外,铁路货运网络的完善还落在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货运需求激增的行列之后,导致货物周转速度变缓,运输周期拉长。将货运改革作为铁路系统改革的急先锋,反映了铁路货运发展与运输市场发展的不协调性,对整个行业的改革则起到“试验田”的功效。
我们惊叹于机械制造工业里的“德国制造”无人能出其右,不仅在于其有很好的产品发展战略,更在于生产层面对于战略的严格把握,“德国制造”的核心文化为标准主义、完美主义、精准主义、守序主义、专注主义、实用主义和信用主义,从中可以看出其产品战略的方向,也能看出其生产环节的要求。虽是服务类行业,铁路货运仍可以借鉴“德国制造”的经验依托改革的契机在制定改革战略方向的基础上强化行业业务标准的建立与执行。
如果说铁路货运改革的战略目标是进军现代物流行列,那么改革方案里提出的货运组织方式的转变、运输组织方式的转变、费用核收程序的改革以及开拓铁路“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便是率先提上日程的铁路货运改革执行方案,其中的每一项措施都应制订并遵守严格的业务标准。以货运组织方式转变为例,从生产型货运组织转变为营销型货运组织,意味着需要营销服务标准、货运受理作业标准,相关执行人员则应不打折扣地予以付诸实施。
从全局来看,铁路货运在改革中也应“高筑墙,广积粮”。高筑墙,是指建立完善的货物完整性保障体系以及合理的损失偿付体系。不论是在场站还是在线路中,应从技术和管理层面化解危及货品的隐患,做到货物运输的善始善终,其意义再明显不过了,在履行义务的同时维护甚至创造企业的良好形象。广积粮,其一是指完善货运服务网络,消灭铁路物流服务的盲区;其二是指运用恰当的营销策略,吸引甚至诱发货运需求发生源。比如我们熟悉的一般商品领域的“0元策略”,就是创造需求的经典营销策略,在复杂商品社会里,供给与需求并非两股独立的力量。一言以蔽之,铁路货运也存在创新,而不是板上钉钉。
总之,铁路货运何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仅在于决策层的战略,更在于执行层的一刀一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