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火车网 > 资讯频道 > 天气资讯 > 恭城特大暴雨缘何未酿大难?

恭城特大暴雨缘何未酿大难?

来源: 火车网 时间:2013-06-27 02:46:58 火车票预订

  319.8毫米!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龙虎乡自动气象站监测到的5月15日21时到16日5时的降雨量。“这个降雨量在广西有气象记录以来都比较少见。”自治区气象台总工程师林开平说。

  5月16日晚,恭城县天降暴雨,零时30分,暴雨诱发的山洪泥石流汹涌地冲下山来,百余栋房屋倒塌,有些房屋瞬间被淹埋。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在灾害发生前,恭城县两万多人成功转移,无群死群伤事件发生。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陈章良在相关材料上批示指出,应就这次暴雨成功救灾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并推广,表彰相关人员。

  历史罕见的暴雨从天而降,缘何未形成大难,反而创造出这般突出的防灾减灾效益?

  一问:救命时间怎么抢出?

  “就如一个人站在那里,一盆水从头上浇下来。”恭城县气象局局长邓树荣说。从15日22时至16日1时,短短3个小时,该县龙虎乡的降雨量达到293.1毫米,据历史同期资料分析,这3个小时相当于下了1个月的量。全县9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其中龙虎乡和栗木镇灾情最严重。共造成1人死亡,119户295间房屋倒塌,100余处山体塌方,5.5万多亩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8200多万元,满目疮痍的灾区景象堪比当年的舟曲。

  “财产损失一点,我们还可以重新来过,庆幸的是大家保住了性命。半夜三更的,如果信息不灵,后果不堪设想。”龙虎乡龙虎村村委会主任刘继辉心有余悸。

  “我刚背出孩子和80岁的老母亲,10多分钟后,山洪泥石流就将我家6间土坯房全部推倒埋住了。如果乡干部迟一点通知撤离,我们可能就没命了。”38岁的郑远军说。

  打这个救命电话的就是邓树荣。“正是这个救命电话,使得龙虎乡、栗木镇进一步加大了转移群众的力度,为避免群死群伤赢得了宝贵时间,取得了大灾无大难的成果。”恭城县副县长陈义军说。

  在暴雨来临前的5月13日下午和15日上午,县气象局先后两次将有强降雨的信息告知县领导和相关单位,同时夜间安排两名监测预警技术过硬的业务员值班,局长带班。15日22时58分,气象部门通过灾害性气象预警短信平台“绿色通道”全网发布暴雨橙色预警短信,提醒大家注意防范;22时31分,全网发布红色暴雨预警短信,提醒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

  15日22时,正在值班的邓树荣通过雷达回波图发现一块红色云图始终停留在该县北部,他分析一场大暴雨即将降临到该县龙虎乡。“人盯人”的针对性服务立即展开。23时26分,邓树荣打电话给龙虎乡乡长许小燕:“据雷达资料显示,你乡上空有一块强回波,移动十分缓慢,暴雨会继续下,极有可能成灾。”

  “当时我没有丝毫迟疑,马上集中各村村干部等,挨家挨户通知人员赶快撤离,并用预警大喇叭等设备发出警报。”许小燕说。

  一时间,手摇报警器、高音喇叭、哨子、铜锣的声音响彻龙虎乡,乡、村干部倾巢出动,通过挨家挨户敲门等方式,通知群众撤离安全地带,做到转移群众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

  一个小时后,山洪泥石流暴发。

  “如果没有气象局及时的预警信息,我们也不会有一个小时宽裕的时间来组织财产转移和群众撤离。”许小燕说。

  “正是由于较为健全的预警机制和强大的信息支撑、为科学救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恭城县常务副县长黄强说。他认为,罕见暴雨之所以没有形成大难,有几个重要原因,一是政府对防灾减灾舍得大手笔投入;二是未雨绸缪连年组织灾害应急演练;三是预警早、信息灵,尤其是气象部门起到了“发令枪”“消息树”作用;四是县、乡两级政府和村委会反应迅速,一环扣一环,环环过硬得力。

  二问:两万人如何成功转移?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在重大气象灾害面前发挥了重要作用,“准备充分、科学决策、预案完备、启动迅速、责任明确”为最大限度取得防灾减灾效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每个季度我们都会与县气象局等防汛单位开展应急演练。前不久,我们刚开展过演练。因此,在接到邓局长的电话后,我们便立即有条不紊地开展自救工作。”许小燕说。

  “各个职能部门、县乡两级政府,明白自己的责任,第一时间应该干什么,下一步应该干什么。”暴雨来临前,防汛、气象、国土、民政、交通、公安、武警、消防等单位主要领导24小时值守。防汛、消防等部门把冲锋舟分装在两辆卡车上,整装待发。交通局组织调派6辆客货运车辆及14台抢险机械,随时待命。

  15日晚,强降雨甫至,恭城县立即启动灾害应急预案。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不到30分钟的时间里,县领导坐镇防汛指挥部,与县防汛办、应急办、气象局等相关单位人员会商,认真分析研判灾情,协调防汛救援等工作。

  雨夜中,县领导带领抢险小组,根据降雨实况和预报信息,紧急赶赴降雨量最大的龙虎、栗木一线,指挥抗洪抢险工作。公安、武警、消防及乡镇干部当晚救出被洪水围困的群众12人。

  随后,县领导带队,从各乡镇、县直单位、民兵预备役抽调300多人,组成抗洪救灾队伍,分赴各受灾村屯抗洪救灾。民政、教育、卫生、农业、交通等部门也纷纷行动起来,投入到应急抢险中去。三天后,受灾地区道路交通、电力供应、安全饮水已全部抢通。

  三问:这个加减法怎么算?

  与很多地方一味追求看得见的GDP相比,恭城县舍得将钱花在看不见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上。也正是算清了这个“加减法”,才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恭城县财政十分困难,但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气象工作,只要是县气象局呈报的项目请示都是全票通过,如2010年车载式移动雷达天气探测系统匹配18万元,2012年山洪气象项目匹配16万元,都是桂林各县中最早落实的。此次洪灾前所发布的精确预警,主要就是得益于雷达项目和2012年投入600万元建成的山洪地质灾害非工程措施项目,其中的山洪地质灾害非工程措施项目建成才10个月就发挥了巨大的防灾减灾作用。

  据陈义军介绍,每年进入汛期,该县都要对山塘、水库、堤坝和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拉网式排查。今年,该县还补充了防洪物资和冲锋舟、橡皮艇、竹排等救援设施。另外,每年该县都要在山洪地质灾害隐患区组织应急避险演练,强化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气象、防汛部门发布预警信息,按时进行应急流程预演已渐渐常态化,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不但通过手机发、政府公文网发,还进行“人盯人”的电话通知。

  向全县人民全网发送的暴雨红色预警短信在这次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绿色通道’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广西气象服务中心与移动、联通和电信等运营商对“绿色通道”能够在恭城发挥效益备感欣慰。2010年汛期,自治区气象局与各通信运营商联手,在全国开通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遇有台风预警和暴雨红色等预警信号时,全网免费发送预警信息。在不到3年时间里,“绿色通道”屡次建功,仅2012年度就通过“绿色通道”发布预警信息416次,共有2.4亿人次接收到信息。


上一篇 暴雨预警升级...
下一篇 自然灾害多 产量依然高

免责声明:火车网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