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的消息,今年6月17日是第十九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宣传的主题是“遏制荒漠化,实现中国梦”,旨在进一步激励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继续发扬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胡杨精神,积极投身荒漠化防治的伟大事业,共建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
荒漠化是全球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治理沙化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荒漠化防治道路。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重大转变。沙尘天气有所减少,今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沙尘天气8次,为近11年来平均水平的50%。
荒漠化防治问题事关全球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空间,事关沙区脱贫减困和经济社会发展。联合国对荒漠化防治工作高度重视,联大已经通过决议,将荒漠化问题提升到维护世界政治和地区稳定、粮食安全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将2010~2020年确定为“联合国荒漠化和荒漠化防治十年”,提出了到2030年实现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零增长的新目标,建立了考量全球履约进展和成效的新机制,对各国履行防治荒漠化公约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荒漠化防治事业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是防沙治沙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全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亿多人受荒漠化危害,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40多亿元。荒漠化已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制约因素。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相关阅读】
走进世界上巨大的荒漠与半荒漠地区——戈壁
戈壁在蒙古语中有沙漠、砾石荒漠、干旱的地方等意思。中文“戈壁”仅指砾质、石质荒漠,半荒漠平地,而“沙漠”则仅指荒漠、半荒漠和干草原地沙地。戈壁地势起伏平缓、地面覆盖大片砾石的荒漠。戈壁地面因细纱已被风刮走,剩下砾石铺盖,因而有砾质荒漠和石质荒漠的区别。
戈壁风光
古代丝绸之路
古代丝绸之路在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及西缘一线延伸时,横贯阿拉善沙漠南部且穿越嘎顺戈壁。戈壁地区最初是通过13世纪时马可·波罗的生动描述而为欧洲人所知的,除此之外,他们在实际上一直并不了解这一地区而且没有到这一地区旅行过。
“飞天”图案,被唐朝人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
敦煌莫高窟
戈壁最有文化趣味的地区是中国敦煌市附近的佛教系列洞窟寺庙群。这些寺庙建于4~10世纪,在干燥的空气中被很好地保存下来,其中壁画与文献的质量和数量一直无与伦比。敦煌壁画形象逼真,尤其是“飞天”图案,被唐朝人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
戈壁气象气候环境
戈壁终年少雨或无雨,年降水量一般少于250毫米,降水为阵性,愈向荒漠中心愈少。气温、地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多晴天,日照时间长。风沙活动频繁,地表干燥,裸露,沙砾易被吹扬,常形成沙暴,冬季更多。荒漠中在水源较充足地区会出现绿洲,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利于生活与生产。
戈壁气候是极端大陆性的和干燥的:冬季严寒,春季干冷,夏季温暖。年气温升降幅度相当大,1月份平均低温可达到-40℃,而7月份平均高温则可攀升到45℃;日气温升降幅度也可十分巨大。
戈壁中的水系
荒漠水系主要是地下的,地面河流几乎没有常流。山地水流局限于戈壁边缘,即使如此,当它们流入松散的土壤或多盐的、封闭的凹地时也很快就干涸了。许多河流仅在夏季流水。另一方面,地下水却广泛分布,质量足以胜任畜牧。
戈壁中的植物
植被稀疏罕见。在高原和山下的平原上,有灌木似的矮小植被。在盐沼,也以盐生植物类为主;在沙漠生长著沙蒿和稀疏的多年生及一年生草本植物。在半荒漠地带,植被较为丰富,属于草本植物类和蒿类。在戈壁阿尔泰山和其他高山,荒漠草草原完全覆盖了较低的山坡,而在较高的部分,则有羽草草原的山地变体。
野骆驼
詹兰羚羊
戈壁中的动物
动物多种多样,有诸如野骆驼、蒙古野驴、詹兰羚羊和捷尔伦羚一类的大哺乳动物。普尔热瓦尔斯基氏野马曾分布于荒漠西部地区,在野外可能已经灭绝。齧齿类动物包括旱獭与囊鼠,还有爬虫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