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日,上午8点21分,上海南开往杭州的D653次列车停靠嘉兴站,87名旅客鱼贯踏上动车。这一事件,宣告嘉兴正式进入快速列车时代。
这一交通大事件,让沪、嘉、杭三地的“同城效应”悄然显现。“以时间换空间”,拉近了三地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工作在沪杭、居住在嘉兴的“钟摆式迁徙”的工作、生活方式,变得司空见惯。
遥想当年,呼啸而来的动车组,在展现陆上交通极速的同时,将嘉兴直接与上海世博园区、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和杭州东站零距离对接,开始热情、自信地接待世博会期间的中外参观者,嘉兴成为上海与杭州之间一座极具魅力的时尚现代、绿色生态、高品质人居休闲的卫星城,吸引了长三角、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
嘉兴,再也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内敛而羞涩的邻家小妹,而更像一位俊朗的运动健将,积累了丰富的成长元素,朝气蓬勃。
A
一次追访
远不止“锦上添花”之笔
在嘉兴火车运行史上,200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嘉兴车务段举全段之力,确保了当年4月18日铁路第六次大提速;这一年,嘉兴车务段平稳实施嘉兴站货运整体移至嘉兴东站,铁路运输彻底告别客货同站混运;这一年,海宁站、嘉兴站高站台改造工程建设启动,以确保两站动车组按时接客。
沈甜,现为嘉兴高铁南站站长。动车组首次停靠嘉兴站那年,他是嘉兴火车站副站长,参与并见证了动车组停靠嘉兴站的前前后后。
“4月18日第六次大提速圆满成功,而接下去,更艰巨的任务摆在眼前,那就是沪杭线部分客运列车当年底要实行动车组运行,嘉兴站由于站台等设施方面的原因,尚不具备动车组停靠条件,为此,嘉兴市委、市政府对此极为重视,积极争取上海铁路局的支持,经过频繁的接触和广泛的沟通终于达成协议,2007年7月20日,《铁路嘉兴站改扩建工程高站台改造项目投资分工协议》正式签订,双方分别承担50%的建设费用,准备工作随即紧锣密鼓地展开。”
两个月后的9月20日开工建设,12月28日顺利通过上海铁路局组织的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3对动车组列车正式停靠嘉兴站已是万事俱备。”沈甜对动车组列车停靠嘉兴的“前戏”记忆犹新。
作为亲历者,沈甜讲述了一些背后的故事:“为便于动车组列车停靠,首先必须加高站台;同时要设置动车组专用候车室,海宁站的改造建设也同步进行。说实话,当时,市里、上海铁路局的领导曾经对此比较担忧,就是担心客流量上不去,动车‘吃不饱’。”
对于此次动车组列车停靠嘉兴站,当时有不少人认为,动车组停靠嘉兴,只是“锦上添花”之笔,因为嘉兴到上海、杭州等地的车次已经很多,乘坐动车组列车从嘉兴到上海南站需38分钟,到杭州站要45分钟,在运行时间方面与一般列车好像没有很大的差别。
决策层虽然也担心,但视角和思路是明晰的:近10年铁路运输的变化,从速度慢、列车班次少,到六次大提速,速度比原来快了,班次比原来多了,但是嘉兴、上海、杭州三地的短途乘客,面临的是怎样一个出行环境呢?过境车占绝大多数,带来的是座位少、车厢环境差、车内空气质量恶劣,有的还是运行了几十年的绿皮车,后来才慢慢改为空调车,除此之外,还是因为过境车占多数的缘故,列车误点是“家常便饭”。动车组无可置疑的准点率,让抱有迟疑态度的人们,看到了铁路客运革命性的变迁。
“一系列问题,作为铁路部门,都要一个一个来解决,这也是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需求。动车来了,带来的是什么?确保有座位、速度快、准点率高。同时,嘉兴到沪杭,城际列车的概念开始浮出水面,到沪杭,人们选择交通工具,更倾向于选择动车。坐动车的嘉兴人,从此告别选择火车出行时‘误点’、‘站票’、‘拥挤’这些名词,出行不再焦虑,心情也变得更加从容和阳光。”
2010年10月26日,嘉兴高铁南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动车组的停靠点,也由原来的火车站迁移到嘉兴高铁南站。
嘉兴人到底对动车和高铁持什么态度?沈甜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字:嘉兴南站投入运行时,到杭州、上海的日客流量约3000人次,现在的日客流量在6500人次,最高时突破1万人次;2013年5月,总客流量为71150人次,其中,68%的旅客为到杭州或上海的短途旅客。
B
一段记忆
坐“小鱼火车”游玩上海
许佳乐现在是嘉兴车务段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分管内勤。2008年1月1日,动车组首次停靠嘉兴站时,她是客运班组的一名工班长。说起当年动车组列车停靠嘉兴站时的情景,作为一名坐惯了火车的铁路员工,记忆最深的是,第一次带着儿子专程坐上动车进行体验。
“当时,有很多小朋友喜欢站在桥上看风驰电掣般南来北往的火车,我儿子也是一个火车迷,经常缠着我要看火车,动车组停靠嘉兴站后,他让我陪着看了好几次,但光看他还嫌不过瘾。2008年,他才6岁,天天嚷着让我陪他去坐动车,我特地请了一天假,陪他去坐动车,车到了上海,逛了一会儿街,他就嚷着要坐动车回嘉兴了。”
“他的想象力很丰富,他问我动车的车头像不像一条鱼的头,我说还真有点像,从此以后,一提起动车,他就把它叫做‘小鱼火车’,现在儿子11岁了,说起这个,他还是充满了憧憬。”
嘉嘉,是24名动车班组成员之一。
动车组与传统的列车截然不同,不光是速度快、准点率高,对服务也有不同的需求。动车有一个专门的作业流程,如必须有专门的候车室,陪客人员不能进入候车室,对于需要照顾的旅客,需要专门的工作人员护送上车等,嘉兴车务段为了配合动车组在嘉兴的安全停靠,急需建立一支专门的服务队伍,2007年10月,嘉兴车务段根据上海铁路局的指示,展开组建工作。
今年29岁的嘉嘉,5年前还是一名刚从杭州一所大学毕业的大学生。那年,她有幸成为动车班组成员之一。
“我记得,我是在嘉兴劳务市场报的名。当时报名的人很多,有100多人呢,招聘的要求也比较高,包括学历、年龄、身高、相貌等方面都有要求,通过笔试和面试,还进行了1个多星期的培训,专门请上海铁路局的专业人员授课,现在想起来,当时的选择还是很有意义的。”嘉嘉说。
高铁站投入运行后,这个24名成员的动车班组也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到高铁站工作,一部分留在嘉兴火车站,老站的动车班组撤销,并入普通客运服务班组,嘉嘉就是其中的一员。
C
一则手记
出行的多元化选择
2008年,动车组是当时国内铁路运行的列车中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的车种,代表了铁路中短途的发展方向,它的到来使嘉兴跟上了铁路发展的步伐。此外,它的到来使嘉沪、嘉杭的“同城效应”显现,与之前相比,虽然缩短的时间仅10分钟左右,但这让长三角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更短了。
端午过后的一个下午,79岁的唐女士婉言谢绝了子女开车送她回上海的好意,只身一人走进了嘉兴火车站,预先买好了车票。列车运行时间为58分钟,结果列车晚点了1个多小时。唐女士没有抱怨:“反正我有的是时间,到上海也没有急事要办。”唐女士有退休工资,子女的经济条件也很不错,但老人家就是怕花钱,一张普通车票售价只有13元,而坐高铁到上海要花30多元,她有些舍不得。
同一天,陈先生选择高铁到上海办事,车程29分钟,车费30多元。“舒服、准点,心情舒畅!”动车和高铁已是陈先生来往于沪杭间的第一选择。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一路上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人们坐火车出行,可以选择普通列车,而动车、高铁的诞生,为嘉兴人出行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