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著名城市规划师袁奇峰关于东莞发展改革还是修地铁的“选择题”走红网络,其揭示的东莞等部分城市不注重调整产业结构、一味依赖修地铁等高投入推动经济的事实引人深思,只是一下子将修地铁与城市经济改革推到了对立面难免有些武断。
在袁奇峰看来,凭借境内拥有的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工厂集群东莞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大量的财富。由于仅仅停留在加工层面而缺乏核心研发能力和专利技术,随着世界工厂中心开始向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东南亚国家转移,工厂模式难以继续支撑东莞经济发展。
这个时候,东莞的对策不是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改革,而是通过修地铁等大手笔投入来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袁奇峰在微博中表示,“现在东莞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改革,一是修地铁,结果东莞选择了修地铁。”
此言一出立即得到网民的广泛响应,关于改革与修地铁的“选择体”迅速走红网络。而笔者认为,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改革与修地铁并非简单的单项选择题,而是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地铁代表的高端制造和地铁商业圈商业经济已经是对东莞工厂模式的改革。
首先,改革与修地铁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推动城市的持续发展。地铁建设对于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不仅仅是通过交通条件的改善间接提高市民工作效率,更主要的是通过高达数十亿、上百亿的投入带动了产业链上各行各业的繁荣,而地铁沿线土地的升值更是直接为当地带财富来丰厚的升值空间。
其实,改革的口号年年喊,至今没有太多的成果,通过修地铁这种高投入推动经济增长是不得已而为之。正如著名经常学家周其仁指出的那样,计划经济一共也有20年,改革改了35年都没有成功。可见改革需要长期的过程,这个时候通过修地铁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最后,随着地铁越修越多,伴随的利益诉求必然越来越强,这一新的产业自然会对原有的旧的格局产生冲击,包括地铁产业链上各种软硬件厂商的发展,尤其是地铁沿线衍生的大量商业圈。可以明显看到的是,东莞越来越多的工厂纳入修地铁征地范围,取代这些工厂的就是各种地铁商业圈,这可以理解为对现有产业格局的曲线改革。
实际上,多数地铁城市在修地铁的规划中,也不可能仅仅是为了修地铁而修地铁,肯定会将地铁的规划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联系到一起,从地铁经济的线路多为商业中心这点即可以明显看出。
随着地铁建设的迅速推进,一方面带动了机车、电机等高端制造领域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则各种地铁商业圈形式的商业经济,这些新兴经济形式对东莞以工厂为代表的工业经济势必会产生冲击,只是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革,需要经过一段常期的优胜劣汰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