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火车网 > 资讯频道 > 铁路资讯 > 财政补贴不能为地铁巨亏买单

财政补贴不能为地铁巨亏买单

来源: 火车网 时间:2013-06-14 06:48:57 火车票预订

    地铁作为具有公益性质的建设,政府的财政补贴具有不可置疑的合理性,但是北京每年多达100亿元的专项资金,相当于新建10条地铁,不得不说有些出人意料。

    根据负责北京地铁投建的一位业内人士日前透露的消息,由于北京采取按人次而非里程计算的2元固定票价,车票收入只能占全部地铁投资的10%~30%,每年政府补贴力度很大,以前每年都会安排100亿左右的专项建设资金,随着地铁建设的铺开还会进一步增加。

    北京只是我国数十个兴建地铁的城市之一。迄今为止,全国获批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城市已达36个,其中17个已开通城市。预计到2020年,全国布局轨道交通的城市将达到50个,往后将会有更多的二三线城市加入其中。

    众所周知,我国地铁普遍严重亏损。以另一个发展较早的地铁城市广州为例,今年年初广州市审计局公布一项审计公告,对广州地铁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绩效情况进行了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末,广州地铁负债总额502 .21亿,资产负债率为45 .76%。

    当然,政府补贴对于地铁建设的补贴是不可或缺的,这不仅仅是出于公益和民生的需要。因为地铁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通过经济增长带来的税收增加间接弥补了财政补贴的投入,经济增长带来土地增值,尤其是地铁沿线的土地,直接为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收入,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反哺地铁建设也是理所当然。

    只是考虑到地方政府不断推高的债务余额,还有多少能力维持地铁建设持续的高额投入着实很难预料。根据审计署另一项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抽查”报告,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8475.81亿元,比2010年增长12.94%。其中,新增加的地方政府债务中,地铁投资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例。

    在北上广这些特大城市或一线城市,经济实力比较雄厚,而且具备解决交通拥堵的需求,大力推进地铁建设无可厚非。但是财力一般、客流量不多的二三线城市,大规模兴建地铁本来就捉襟见肘,在经济增长放缓甚至下滑后,很可能因为银根紧缩而出现烂尾工程,甚至对地方财政和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风险。

    另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是,正所谓“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地铁建设过分地依赖财政补贴,势必要在建设、运营中过多地受制于政府,一方面容易出现政企难分等官僚主义的作风,影响地铁建设和运营上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可能弱化地铁减少成本、提高服务的动力,反而一心想着尽可能多地争取财政补贴。

    笔者认为,作为一项具有公益和民生因素的建设,地铁享受政府适度的补贴是无可非议的,只是目前的财政补贴已经陷入了为地铁巨额亏损买单的误区。无论是从减轻地方政府财政负担,还是从促进地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加大推动地铁自给自足,逐步降低政府的财政补贴,都是势在必行的。

    正如之前在《政府需推动地铁建设“地铁+房地产”盈利模式》一文中探讨的那样,政府应当逐步开放土地政策,促进地铁对周边土地开发,通过房地产模式的收入直接补给地铁建设资金。同时,在保证安全运营前提下,地铁公司还可以继续加大对广告、沿线物业经营、智能卡服务等辅业资源的开发,用多种经营的收益弥补新建线路投资运营赤字。
 


上一篇 强降雨致全国10省份357万人...
下一篇 深圳地铁三期工程安全生产平稳运行

免责声明:火车网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