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风潮,激流涌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气象局围绕公共气象服务与防灾减灾,结合“两个体系”建设和发展需求,综合区域特点,深入推进气象工作政府化,优化内部结构,扩展服务外延,强化政府主导,在探索县级机构综合改革过程中,摸索出了一条“延边特色”的改革之路。
内练外修 气象机构向乡镇村屯延伸
汪清县气象局是吉林省在延边州的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试点。针对广大农村气象服务组织机构严重不足的现状,汪清县政府出台了《乡镇气象工作站建设实施方案》,由各乡镇安排办公场所,配备公益性岗位,建设乡镇气象工作站;在村屯建立气象服务站,通过聘任气象助理,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公共气象服务、社会管理和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目前,汪清已建成乡镇气象工作站9个、村屯气象服务站80个,聘用气象助理200余人。这一模式正向全州推广。
汪清县气象局业务服务需求多,但人员不足,特别是技术开发人员少,延边州局组织信息网络技术人才,采取集中会战的方式,开发了州局、县市局、乡镇工作站三级服务平台。平台集约了信息发布、监测分析、预报预警、文件批复、台站管理、数据检索、专家联盟、市场供求等多种功能,不仅丰富了服务内容,提高了工作效率 ,还实现了州、县、乡、村到专业农场、种养大户的多级、多用户资源共享,汪清县实现了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与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的双结合。
延边州气象局加大对县级气象机构的业务技术指导,在全省首次将多种数值模式滑动权重集成预报技术应用于乡镇短期预报系统,时效间隔精细到12小时,降水预报实现定量化;利用州-县可视会商系统,定期开展学习培训和交流反馈,提高业务技术人员的应用水平;强化农试站在技术方面的龙头作用,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科技含量,源源不断的“两个体系”技术力量的“输血工程”为汪清县局开展精细化服务提供了支撑。
由“站”变“局” 适应城乡公共服务新需求
县级气象机构改革要服务于职能转变,这是延边州气象部门的共识。去年,全国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的号角吹响以后,延边州局结合延边城镇化及城乡服务一体化发展,推进延吉市局工作职能的转变,加快适应延吉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管理的需求。
延边州局先是抽调一名从事业务服务的高级工程师到延吉市局负责预报服务工作,并从其他县市局转入一名业务服务人员,结束了延边市局过去决策服务完全依赖州气象台的历史。而后逐步开展公共气象服务,并行使气象防灾减灾的管理职能。2012年,延吉市政府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市局融入到建工街道“建工365”数字化社区服务平台,成立了首个街道气象工作站。借助所辖社区的“街道—社区—胡同—居民区—楼—楼层”的网格化管理服务渠道和人员队伍,气象预警信息得以快速传播和渗透到城市各个角落,向城镇社区公众提供了气象服务,进行了防灾减灾组织管理。
今年三月,延吉市局成立了名为“彩虹使者”的城市气象工作志愿者组织,并多次组织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此外,延边州局还指导延吉市局开展高空、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一体化试点,为下一步综合改革机构设置进行准备。
今年年初,延吉市市长姜虎权在调研延吉市气象局时给予高度赞扬,并表示今后将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完善延吉市公共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组织管理体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哲学也对延吉市局的转变给予充分肯定,肯定它在综合改革的洪流中激流勇进,做大做强,真正实现由“站”变“局”。
“对于汪清,我们是先搭好改革机构框架,再充实人员及技术;对于延吉,我们要先转变职能、提升技术,再构建改革框架。两条腿走路,确保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顺利完成。”延边州局副局长张智勇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