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地铁宣布乘客遇到地铁列车延误事件导致上班迟到可以索取“延误说明”,这一做法引起了民众的热议。在部分国家,凭借“延误说明”上班迟到不会被扣钱。但是民众热议的焦点不在这里,而在于这一事件对国内地铁的运营和建设透明化的启示意义。
我国的地铁建设公司多为国企,或许是遗传于政府不透明的问题,地铁建设也一直因为不够透明而为民众诟病。在搜索中输入“地铁”“不透明”两个关键字,质疑各大城市地铁建设不透明的帖子比比皆是。
2008年,网民就质疑天津地铁建设不透明,因为当时很多主流媒体发布的规划图都是多年前的老图,现实中许多站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权威部门却一直没有出来公示一下地铁线路的最新规划。
2009年,郑州市地铁1号线施工先是移树,后又拆天桥,事前市场均不知晓,直到破土动工了浩浩荡荡的施工队伍和机械队伍才透露这一消息。有市民不满地表示,下一步又要干吗?难道郑州修地铁都要这样不动声色地进行?
2010年,市民又指出无锡地铁建造进度不透明,公众不知道项目进度,不了解各个站点的设计。这些都应该让公众参与,毕竟用的是我们纳税人的钱。“每次进无锡地铁官网都没有新的消息,既然没有意义,所以地铁官网关掉算了。浪费资源,浪费大家的流量。”
我国似乎还没有其它的工程项目能引起民众这么普遍的、认真的关注。究其原因,除了像前面无锡网友提到的“用的是我们纳税人的钱”这种民主意识的提高,更主要是地铁建设市民尤其是线路周边市民的切身。
不过,近两三年来,上述案例中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笔者浏览各大城市地铁官网,大都可以看到完整的地铁线路规划以及具体线路施工进程,乃至北京地铁向民众开放“延误说明”也是运营过程透明化的一种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总的透明化形势好转,仍有瑕疵存在。例如,线路规划有所调整时不能及时告知市民,施工进程在官网更新不及时导致市民只能从媒体等第三方了解等等。
尤其重要的是,目前地铁建设的透明化还主要在后端,即规划、招标和施工方案制定完成以后,由以前不向市民公布改为向市民公布,这个时候市民能行使的只有知晓权了。其实,与市民利益最为密切的恰恰是前端,即规划如何制定、施工如何展开等等,呼吁后期各大城市地铁各项决策之前多听取民意,多一些前端的听证会,少一些后端的发布会。
注:本文为原创,转摘就注明“ccmetro”.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