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江水,奔涌向北。
南水北调工程与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并称“世纪工程”。东线工程利用长江和京杭大运河这两条黄金水道,创造了“水往高处流”的奇迹,也将给沿线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生态改善带来巨大效益。
江水北调,苏北变成粮仓
【新闻现场江都水利枢纽】“说来像神话一样,你像巨人屹立在扬子江边、大运河旁,牵来江水,将枯田化作高产粮仓,驱走洪魔,让苏北变成鱼米之乡,你将巨臂伸展,指令运河舟楫通航,你令南水北调,千秋伟业,造福四方……”这首歌,江都水利枢纽的职工人人会唱。
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江都水利枢纽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引排能力为远东之最。
“以往,江都站抽水主要用于里下河地区。”江都水利管理处主任辛华荣告诉记者,2011年,江苏启动里下河水源调整工程,这是江苏段单项投资最大的主体工程,把由江都站抽引、供给里下河自流灌区的大部分抽水量置换出来用于北调。
江苏既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区,同时也是受水区。在江水北调工程基础上进行的南水北调,推动了苏北地区耕作制度的改革,使拥有700万亩农田、素有“锅底洼”之称的里下河地区,从一熟沤田变成了稻麦两熟的“吨粮田”,成为全国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使淮北地区1100多万亩农田实现旱改水,稻麦两熟。
兴水富民,沿线多地受益
【新闻现场蔺家坝泵站】蔺家坝,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第九梯级泵站,也是送水出省的最后一级抽水泵站。它把前几级泵站抽引来的长江水接力送出省界、送向山东境内的微山湖。
从南京前往位于徐州铜山区的蔺家坝泵站,记者乘坐的汽车奔驰了4个多小时。下高速,很长一段路是颠簸的林间小道。泵站离最近的镇子有10多里路,工作人员整日与泵站为伴,几乎每个人都曾连续几个月不回家。作为省际边界工程,蔺家坝泵站成功实现了向微山湖调水75m3/s的目标。
微山湖,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淡水渔业基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通水,提高了蓄水湖泊的水位和水面面积,改善了水域环境质量,渔业资源将得到更为合理的开发利用。水位稳定,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湖区水产产量不再大起大落,微山湖水产养殖走上稳定发展之路。
江水北流,不舍昼夜。
东线工程供水区涉及到的苏、皖、鲁、冀、津五省市,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和粮食生产基地。省水利厅厅长李亚平告诉记者,东线三期工程完成后,可为五省市净增供水143.3亿立方,改善供水不足的现状。通过调水,水资源实现合理配置,促进缺水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水和谐,凸显生态效益
【新闻现场淮安水利枢纽】站在淮河入海水道水上立交桥头极目远望,船队往来如梭,入海水道大堤像两条巨臂,护卫着水上立交。淮安枢纽工程,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将现代工程与淮安古运河文化融为一体,成为淮安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景观。
以水为媒,改善生态环境,这样的水利风景区,记者在江苏段工程沿线见到了不少:宿迁中运河风光带建成了水上乐园、民俗博物馆、休闲垂钓中心等30余处景观景点;淮安里运河翔宇大道景观提升道,绿柳成荫,河水清凌……截至目前,江苏段工程沿线已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水利风景区。
人水和谐的理念下,南水北调工程远不仅是供水工程,更是资源配置工程和生态工程。
“即使有足够的水量和经济实力,也不能无限制用水。”省水源公司总工程师冯旭松告诉记者,工程建设过程中,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处处可见,“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是必然的选择。”
作为农业用水大省,江苏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以上。通过采取渠道防渗技术,喷、滴灌技术、用水管理等措施,江苏段工程沿线地区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1500多万亩,化肥使用量比2000年减少15%以上。
省南水北调办主任吕振霖说,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使受水区生态形势不断缓和,生态系统状况得到维持和改善,已经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得到修复,其服务能力也会增强,“引长江流域水资源补给北方地区,犹如后者的输血工程,有助于大大改善受水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本报记者 陆 峰 吴 琼
本报通讯员 陈 锋 吴卿凤 楼 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