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汛以来,我国多地连续遭遇暴雨和强对流天气过程。5月25日,陕西、四川、重庆、贵州、河南、湖北6个省出现大范围暴雨。中央气象台5月26日10时继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预计26日14时至27日14时,山东中东部和南部、江苏、安徽、浙江西部、江西大部、湖南东南部、福建西部、广西东部、广东中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暴雨,其中山东南部和半岛地区、江苏北部和西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部、广西东北部和南部沿海、广东西北部和珠江口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暴雨;江西、广西、广东等地的局地有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另外,黄淮中东部、江淮冬麦区有4~6级风,阵风风力7~8级。
各部门对此次天气过程高度重视,迅速行动起来,做好防范应对。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启动救灾预警响应,中国气象局启动暴雨Ⅲ级应急响应,农业部下发通知紧急部署冬麦区强降雨防范工作。各地气象部门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并结合当地汛情,切实加强每个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监测预测,做好决策服务和预警信息发布工作。
中国气象局启动暴雨Ⅲ级应急响应 做好预警服务与提示
5月25日9时30分,中国气象局启动暴雨Ⅲ级应急响应。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要求中央气象台做好对相关各省气象台的指导,切实做好新一轮强降水过程的预报服务工作。中国气象局应急办、减灾司、预报司、观测司,气象中心、卫星中心、信息中心、探测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宣传与科普中心、报社、气象影视中心随即进入Ⅲ级应急响应状态。
中央气象台加密天气会商,针对此轮强降水过程的时间、降水强度、降水落区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与来自湖北、河南、贵州等省气象台加强分析着,力图将预报结论准确再准确。
国家气象卫星中心在当日12时启动了风云二号F星区域加密观测,区域观测时间为24小时,观测范围包括北纬20°至40°,观测频次为每6分钟一次。同时,利用风云系列卫星,值班人员还对黄淮、江淮、江汉、江南以及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的强降雨天气进行了监测分析,《暴雨强对流天气监测分析报告》也一并新鲜出炉。
气象探测中心通过指挥与部署,暴雨Ⅲ级应急响应区域55部天气雷达及23部探空系统全部正常运行,744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全部正常运行,为确保准确监测预报降水奠定了基础。
就在同一时间,迅速行动起来的还有中国气象局各个单位及相关省气象局。河南省目前正处在冬小麦收获的关键期,降水带来的大风将严重威胁着麦收。 “此次强降水可能导致局部地区小麦倒伏或田间积水,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强对流天气结束后,要及时对倒伏的小麦采取补救措施,出现积水的田块要及时排水。”25日11时,这份《三夏专题气象服务》材料由河南省气象局报送至省农业厅、省农机局,将为农业决策服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5日,安徽省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在彩信短文中发布暴雨提示,覆盖约3000人次,向预警责任人发送预警短信209545人次。安徽省副省长梁卫国批示,要求省防办加强与气象部门会商,及时预测预警,指导各地有效应对强降雨,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湖北、山东、贵州、湖南、江苏、广东等省气象局也在重大气象灾害Ⅲ级应急响应命令后,根据本省对强降水过程的研判进入到相应应急响应级别,并通过多种途径向公众发布暴雨预警信息,提醒有关部门及公众做好暴雨防范及暴雨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应对措施。
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启动救灾预警响应 指导各地做好强降雨天气过程防范应对工作
来自民政部网站消息,5月24日16时,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启动救灾预警响应,并向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陕西等省民政厅以及合肥、郑州、武汉、南宁、西安等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发出通知,安排部署近期强降雨天气过程防范应对工作。
通知要求,各地民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新一轮强降雨天气过程,进一步加强救灾应急工作组织领导,密切关注强降雨天气过程发展趋势,加强与气象、水利、国土等有关部门的沟通会商,分析研判暴雨可能造成的危害,及时启动预警响应。要会同有关部门迅速通过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暴雨预警预报信息,及时让群众了解最新降雨天气动态,主动采取防灾避险措施,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
通知强调,前期受降水影响的地区,由于江河底水较高,土壤含水趋于饱和,再遇强降雨引发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各地民政部门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的工作方针,强化各项避险责任,协助做好低洼易涝地区、山洪灾害易发区域、危房校舍、简易工棚、建筑工地以及旅游景区的安全排查,在危险区域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及时开放避灾场所,安排专人负责引导群众,严格落实避难场所管理责任,确保临时避险人员的安全。陕西东南部、四川等地要重点关注防范可能发生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芦山地震灾区要注意防范雷电和大风等天气。
通知指出,各地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严肃值班纪律,合理调配工作力量,选派业务精湛人员24小时值班。值班人员要确保手机、电话24小时畅通,主要负责人要上岗带班,遇到重大情况,要及时处置。要进一步强化灾情的统计与核查,加强与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的沟通,及时做好灾害损失情况的会商核定,确保灾情数据准确、翔实。要严格按照《民政部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安排专人负责信息的汇总分析,及时、快捷上报灾情和救灾工作开展情况。
通知要求,各地民政部门尤其是前期重复受灾地区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坚决杜绝麻痹大意和侥幸懈怠,进一步做好灾害应急救助各项准备工作,确保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启动救灾应急响应,第一时间救灾人员、物资、资金到位,各项救灾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各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要加强与本地铁路、交通运输等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及时做好物资调拨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救灾物资能够迅速、安全运抵灾区,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农业部紧急部署冬麦区强降雨防范工作
来自农业部网站消息,农业部5月23日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及早落实防范措施,减轻强降雨不利影响。
一是及早安排部署。当前,正是夏粮生产的关键季节,西南、江汉地区小麦收获正处于高峰,华北、西北地区冬小麦正在灌浆,黄淮、江淮地区小麦即将成熟收获。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强降雨防范工作,及早安排部署,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应急值守,切实把防范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夏粮安全成熟,丰收到手。
二是落实防御措施。针对近期部分地区可能出现的强降雨,及早落实各项防御措施。对积水田块,要及时开沟排水,清沟理墒降湿。特别要加强小麦病虫防控,开展小麦“一喷三防”,促进小麦灌浆成熟、提高千粒重。
三是精心组织跨区机收。针对不同成熟期,制定机收方案,及时发布农机作业信息,科学调配农业机械,加强跨区作业服务。特别是西南、江汉、江淮等小麦已成熟地区要加强组织调度,加大机具和人力投入,成熟一块、收获一块,千方百计加快小麦收获进度。已收获小麦及早晾晒归仓,确保颗粒归仓。
四是强化指导服务。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与气象部门联系,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过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组织专家制定完善防范强降雨的技术方案,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及时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指导服务,指导农民因时因地因苗落实好强降雨防范措施。对发生倒伏、渍涝的地区,采取蹲点包片、进村入户等方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