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火车网 > 资讯频道 > 公路资讯 > 青海交通运输利于民 沧桑巨变看今朝

青海交通运输利于民 沧桑巨变看今朝

来源: 火车网 时间:2013-05-28 16:49:29 火车票预订
  海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运输条件、运输能力、运输规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全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回顾60年的交通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诠释了海南藏族自治州一个甲子的沧桑巨变。

  “三横四纵”公路网主骨架初成

  最能说明海南州公路交通变化的是建设投资。解放前,海南州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几乎为零,1953年建政时,海南州仅有一条长90公里的简易公路。新中国成立后,州境内公路建设本着“一般恢复,重点发展”的方针,到1956年,实现州境内县县通公路。此后,按照“依靠地方,依靠群众,以普及为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交通建设总方针,全党全民大办交通。跨入新世纪,海南州交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全州交通运输部门以交通骨干建设项目为重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突破口,全面构筑陆路、水路综合交通运输网,城乡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建州以来,党和政府特别关心海南州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特别是1978年以后,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变。海南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分别为1.27亿元、2.7亿元和12亿元。“十一五”期间全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2.5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88倍。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980公里,增长50%。公路网密度由8.5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增加到19公里/每百平方公里,路网覆盖范围明显扩大,路网等级大幅提高,公路建设带动城镇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十二五”规划实施两年来,仅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4.38亿元,有力支持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与此同时,高等级公路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倒淌河至共和至大水桥高速公路、湟中至贵德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共和至玉树高速正在建设,州境内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470公里。

  从1998年到2012年,海南州交通部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连年攀升。全州公路交通事业迎来了发展速度最快、投资规模最大、路网结构改善最显著的时期。从2002年突破1亿元到2012年,全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连续8年在3亿元以上。大投入促进了大建设。截止2012年底,全州公路里程达到9825公里:国道320公里、省道1040公里、县道727公里、乡道1108公里、村道4243公里、专用道160公里、村道硬化2225公里。各类桥梁441座11973延米。全州36个乡(镇)全部通油路(水泥路),424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其中341个村通油路(水泥路),通畅率达80%。全州218个寺院全部通公路,其中141个藏传佛教寺院中92个寺院道路实现了硬化。

  目前,以州政府所在地恰卜恰为中心,以国道109线、214线和省道101线为横轴线,以河卡山南至南巴滩公路、大水桥至黄沙头公路、青海湖至过马营公路、尕海滩至贵德公路为纵轴线,县乡村道路为补充,连接黄河两岸五县36个乡镇的“三横四纵”公路网主骨架初成格局。

  农村公路惠民众

  海南州自然环境恶劣,尤其是南部一带,山大沟深,沟壑纵横,人们深受交通阻隔之苦。改革开放以来,海南州交通部门在改善、提高干线公路技术等级以及扩大总规模的同时,全力以赴发展农村公路,使公路网络不断向纵深发展,实现了县城由干线公路连接,乡镇、行政村和寺院等由总计8463公里的县、乡、村专用道连接,阡陌交通已成为现实。同时,还做到有路必养,使全州农农牧区交通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

  2000年以后,迎着西部大开发的春风,海南州交通部门依靠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服务“三农”,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大事来抓,使农村公路建设步入发展的重要时期。全州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加大,里程增多,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各项工程力求顺乎民心、符合民意、惠及农民,已成为海南州交通发展的一大亮点。2000年至2012年,全州共安排实施农村公路989项,累计新改建公路总里程8723公里。2002年实现了县县通油路的目标,2003年实现了乡乡通公路的目标,2009年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的目标。

  公路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应增加了就业机会,每年由公路建设产生的直接人工工资达1110万元,带动了农畜产品加工、资源开发、运输、旅游、商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对全州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公路建设的加快,为全州人民群众出行、物资流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全州五县公路沿线高原新兴城镇建设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一批高等级公路的建成通车,不仅加速了人流、物流、信息流,促进了资源开发,改善了投资环境,而且对商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较强的拉动效应,全州“两小时”公路圈已初步形成。农村公路的建设,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的交通条件,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要想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的观念深入人心。一条条公路的开通,使沿线基层群众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促进了经济建设,推动了社会进步。

  公路水路运输市场显繁荣

  解放初期,海南州交通运输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运力严重不足,海南州人民群众的运输往来处于肩挑、背扛、畜驮的落后状态。海南州解放时,全州无一辆完好汽车,到1952年,全州仅有客货汽车17辆,到1981年,全州民用汽车保有量不到500辆,严重制约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截止2012年,全州拥有道路客货营运车辆6069辆:客运车辆932辆(客运班车148辆4574客位、出租车687辆3435座位、公交车97辆73标台);货运车辆5137辆45699吨位。全州建成汽车客运站(点)33个,驾培学校4所,综合性能检测站1个,普货企业3家,危货企业1家,维修业户209家。

  最能说明海南州道路运输变化的是州府恰卜恰镇至西宁班线。改革开放初期,这条线跑的是青海湖和驼铃客车,时速20公里左右,翻山越岭整整得走半天,每两天只有一个班次。90年代初期,宇通、金龙、亚星客车取代了青海湖客车,时速提高到40公里左右,4个小时可到达,每天有两三个班次。如今,带空调、有可调式座椅的各类豪华中巴,时速达到80公里左右,单程两小时即可到达,每天有三十多个班次。城镇公交、出租车从无到有已辐射全州各县重点城镇,基本建成了以恰卜恰为中心的海南地区道路客运网络,实现了“2小时交通圈”,基本满足了农牧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改革开放初期,受公路条件等因素限制,海南州道路客运基本保障了国道主干线和各县城的运输需求,全州约有客运班线12条,营运里程约2000公里。到2012年底,全州已开通客运班线68条,班线客车148辆,日均发送177班次,营运里程达1.2万公里,全州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班线客运延伸到甘肃兰州。年公路客运量959万人,客运周转量5.06亿人公里;货运量889万吨,货物周转量26.05亿吨公里。

  在公路运输快速发展的同时,海南州水运发展也蓬勃兴起,起步于1990年,逐步成熟于1995年,到2012年水路运输得到长足发展,结束了海南州无现代水运交通的历史。辖区(除青海湖)120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建成六级航道215公里,渡口1个,固定码头2个,水运企业4家、船员52人、船舶22艘。特别是贵德县黄河水上旅游业蒸蒸日上,年水上运输游客达2万人次。

  建州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海南州公路交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有力地促进了全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展望今后海南州公路交通的前景,更是令人振奋:州域高等级公路网将于2020年全面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可达到740公里,全州公路里程将达到12000公里,州际间、州内主要城镇间将形成现代化的快速公路运输网络。农村公路“通达、通畅、联网”的“三步走”战略也将于2020年实现,农民群众出行会更便捷、更安全、更舒适。


上一篇 杭州公交卡种类
下一篇 买动车票要身份证吗

免责声明:火车网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