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路站内的铜质雕塑反映交通工具变迁
上海345公里的地铁线,正在迎接一场公共艺术浪潮。在已经亮相的54件浮雕的基础上,一个庞大的地铁公共艺术馆计划正在酝酿。然而,记者日前在调查中发现,有45%的乘客对这些身边的艺术毫无印象。在地铁站“行色匆匆”的现实,和讲究“驻足品鉴”的艺术欣赏规律之间发展的上海地铁艺术将欲何为?记者就此展开探访。
风尚:54幅浮雕闪耀上海地铁站
在上海地铁目前近300座车站里,54幅风格各异的浮雕作品已成为一道养眼风景线,这些浮雕都别出心裁地与所在站点构成或近或远的呼应,令人浮想联翩。
上海火车站一号线地铁站的浮雕《车轮滚滚》用意一目了然;四号线临平路站的浮雕《犹太人在上海》则需了解临平路站所在的虹口区的历史才能洞察其中的深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虹口区接纳了3万为躲避屠杀逃难至此的犹太人;
至于七号线东安路站浮雕《医药之光》,则暗示此处周遭是上海医学的重地。
不久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进行了一项有关上海地铁浮雕作品受欢迎程度的调查,调查显示,最受欢迎的是二号线陆家嘴站的《今日上海》浮雕,这是一个很具象的作品,设计师在玻璃上雕出了几幢陆家嘴的标志性建筑。
上大美院设计系副教授章莉莉昨天向本报记者透露:“这说明地铁乘客还是对上海标志性的东西特别敏感。”此外,四号线大连路站用铜片拗成黄包车、汽车和地铁等形象的作品《车轮之路》,九号线马当路站的作品《午后阳光》等得票也很高。
上大美院进行此次调查,就是想为未来地铁的公共艺术提供一些方向。章莉莉对本报记者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上海地铁乘客对反映城市形象和面貌的作品很感兴趣,而且这件作品最好是能够建立一份“地下和地上的密切关系”。
这方面最有说服力的就是《今日上海》的胜出。当然上海乘客还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抱着强烈的关注度。而这些题材领域,可能将在上海地铁浮雕未来扩张版图上得到强化。
现场:地铁公共艺术关注度有点低
虽然上海地铁公共艺术运动正如火如荼推进,但本报记者日前在十号线同济大学站、二号线南京东路站、一号线上海火车站站展开的乘客“认知度”调查却显示出另一种现实。记者在每个站点分别采访20名经常出入此处的乘客,请他们在不现场观测的情况下,谈对所在站点地铁艺术的印象。调查结果颇耐人寻味:有将近45%的观众几乎每天都要出入某个地铁站,但对该地铁站的艺术竟毫无印象。
在被誉为“上海最具艺术气息地铁站”的同济大学站,记者“堵”住了正赶着乘地铁去上班的顾先生。顾先生只隐约记得地铁站入口处挂着几幅国画,至于画的什么,他从来没有仔细看过。
“去上班总是匆匆路过,根本没时间停下来看。下班时又总想着快点回家看看女儿,也想不起来去细看。照我的想法,这么好的艺术,就不应该放在行人匆匆的地铁站。因为这里的人都很忙。”顾先生说。因为有大量“顾先生”的存在,上海精彩的地铁艺术颇有一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寥寂。
顾先生的抱怨虽显绝对,但他其实点出了一个地铁公共艺术开展的难点——地铁站是城市最匆忙的地方,而上海又是中国最匆忙的城市。上海的地铁站要求乘客快速通过以保证现场畅通,而地铁站里的艺术又盼望乘客能够驻足欣赏。
这样一对矛盾,又决定着上海的地铁艺术无法照搬国外地铁艺术的模式,而必须寻找一条自己的道路。
回应:地铁公共艺术馆正在酝酿
如何找到自己的路?章莉莉说者,和其他艺术不同,地铁艺术要想成功,除了要让艺术和地铁建筑、设施协调融合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在创作前了解每个地铁站周边的历史。为此,连续很长一段时间,上大美院的老师都会给史论系、设计系的学生一项“特别作业”:大家自愿组团,了解地铁沿线站点500米范围内的人文,有哪些古迹、哪些地标、周边居民特点必须一清二楚。
据了解,目前出现在上海地铁站内的54件浮雕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上大美院师生之手,有数据显示,上大美院教师团队参与上海地铁公共艺术的份额已经达到了82.5%。差不多从2005年开始,以上大美院院长汪大伟为首的团队,就深入介入了上海地铁站的空间设计和公共艺术创作。章莉莉是这个团队的发言人。
迄今为止,上大美院已经为上百座地铁站做了这样的公共艺术创作。
但近日在现场探访时发现,现在上海地铁的公共艺术,其实还是以浮雕为主,具体而言,就是那54件浮雕。其他的艺术样式并不多见。这与富有爱国情怀的莫斯科地铁站、极具梦幻色彩的那不勒斯Toledo地铁站、汇集了无数壁画和雕塑的斯德哥尔摩地铁站等国外著名艺术地铁站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章莉莉也坦言,地铁的公共艺术不能只有浮雕,而应该利用各种艺术形式,形成艺术的集聚效应。目前地铁公司和上大美院正在酝酿一个上海地铁公共艺术馆计划。要设立一个大型地铁公共艺术馆、若干中型艺术馆和遍布每个站点的小型艺术馆。大型地铁艺术馆初步选址一号线汉中路地铁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