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梅,出梅以及伏天的计算,是以节气为参考,以干支记日来定位,
具体做法是:
以芒种后的壬日为入梅,如今年芒种为6/5,是庚申日,6/7日是壬戌日,此日入梅;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为出梅,今年夏至为6/21,是丙子日,第一个庚日是6/25,此日出梅.
这是江南传统的计算方法,各地气候不同略有差异,而近年有气象台,以某天的温湿度为入梅的标准.那只有气象台说了算.
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今年夏至为6/21,是丙子日,第三个庚日是7/15,庚子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是7/25,是庚戌日,为中伏,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8/14,庚午日,为终伏.
自初伏日起,至终伏日止,一般为30天.则伏天为40天.(今年就是)
而有的年份,如1991年7/19初伏,7/29中伏,8/8终伏.伏天为30天.
所以2005/6/7入梅;2005/6/25出梅;
2005/7/15入伏;7/25中伏;8/14末伏;
一般说来,如果连续5天中有4个下雨日,而这5天内有3天的日平均气温达到22℃,就判断为“入梅”。如果连续6天晴天无雨,日最高气温均在27℃以上,则判断为“出梅”。进入梅雨期。各地气候时节不同,入梅期也各不同。宋陆游《入梅》诗:“微雨轻云已入梅,石榴萱草一时开。”元陈元靓《岁时广记·夏黄梅雨》:“《四时纂要》云:‘梅熟而雨曰梅雨。’又闽人以立夏后逢庚日为入梅,芒种后逢壬日为出梅。”《文汇报》1984.5.21:“因此,不能凭日历上的入梅、出梅来指导生产和生活,而要听取气象台发表的梅雨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