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是第三个中国旅游日,全国各大景区(点)普遍推出门票半价等优惠活动,许多热门景区游客爆棚。有关专家指出,莫让景区优惠只在旅游日这一天,“平价旅游”活动在平日也应有所体现。另一方面,旅游工作者和消费者不应局限于旅游的经济成本,更应该充实旅游的文化内涵。
19日这天,全国各地景区如同淘宝商城般“大促”,门票半价加上各类优惠,让门票成为游客“限时争抢”的焦点。
北京市采取惠民措施20多条,14家旅游单位可通过预约等方式免费开放;新疆制作发放3.2万张“新疆旅游卡”,使游客享受不同折扣优惠等;海南推出70条惠民措施,10个市区县部分景区门票实行优惠票价。
在业内人士和游客眼里,旅游文化内涵丰富,远远不是价格因素可以覆盖的。
上海市旅游局副局长程梅红表示,在中国旅游日旅游部门需要搭建平台,使得旅游概念深入人心,让更多游客体验到旅游带来的快乐,知道什么是旅游,怎么去旅游,怎样感受旅游产品,什么产品适合不同游客,体现多元化的旅游元素。
旅游对于游客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顾晓鸣认为,旅游是一种提高文化审美、陶冶性情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心理和人生的再造工程。景区也应该突出自身的文化内涵,让山与山、水与水有差异。
旅游日也可以是让旅游过程中各个相关者反思、计划的日子。上海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何建民认为,旅行社可自我反省,一年来有没有推出创新产品;游客也应自我反省,一年中有没有不文明行为需要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