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新闻网站的生命
——从中国广播网宁夏分网的发展谈创新意识对新闻网站的作用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宁夏记者站 许新霞
众所周知,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到中央有关部委行业报刊社,中央新闻媒体驻各地分社、记者站由于“点多面广”,受编制等各方面条件限制,均人员有限,这就意味着“用脚跑出来”的新闻也只能抓大放小。而即便是这样极为有限的新闻量送往“总部”还得放到全国的大筛盘里“筛一筛”,真正够份量的才能刊登、播报。长此以往,有限的宣传量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中央媒体在地方的影响力。而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中央各主要媒体的网站都已经普遍发展地比较成熟。作为弥补驻地记者站人力不足、宣传面有限、影响力趋于减弱的必要手段,地方频道、分网的建设因时而需。
中国广播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网站,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已迅速崛起于中央主要新闻网站之列。有了坚强的“后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全国各地部分记者站也纷纷响应,办起了各具特色的中广网分网网站,有效地打破了广播公开报道的时间、长度和空间局限,弥补了广播自身无法克服的转瞬即失、线形传播等不足。但是,作为以“新”取胜的新媒体,网站之间的竞争较之传统媒体更为激烈。中国广播网各地分网建设起步较晚,技术设备、资金、人力等方面投入很不充足,与中央驻地的各主要新闻媒体所办的地方分网频道相比,如何争取网友和社会的关注,以及地方宣传部门的认可,甚至以后来居上的态势赶超对方都成为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在此方面,作为中国广播网在宁夏的唯一网络分支机构,2005年11月8日投入试运行的中国广播网宁夏分网(http:// nx.cnr.cn)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不但成功走出了谋求生存的困惑期,还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大的广播音频网站。日页面浏览量也从最初的仅几千次,发展到目前最高日页面浏览量近60万次。下面,笔者就以其所取得的成功实践经验为例,探讨创新意识在新闻网站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创新的问题。
一、新闻网站创新要找准定位,突出 “卖点”。
作为中国广播网宁夏分网,它首先是以一个新闻网站的形式出现在网友面前的。其定位直接决定着它的发展趋势与方向。从这个意义而言,毫无疑问,新闻是它的主打品牌。那么,“易碎”的新闻必须及时更新,保持新闻“常鲜”的时效性才是它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面对地方新闻媒体数以百计的新闻编采队伍,区区几人的中央媒体新闻单位如何以少胜多,获取新闻的优先权呢?网站有效地整合地方新闻媒体资源变得尤为重要。比如,中国广播网宁夏分网就利用当地广播频率网络建设的空白,与他们协商取得新闻资源,达到事半功倍的“借力打力”效果。同时,作为一种完全开放性的媒体,新闻网站经营者也必须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保持与其他媒体的良好关系,谋求在竞争中合作共赢的发展局面,而非固步自封的步步为营。在经营过程中,我们发现,仅仅有一支编辑能力比较强的网络编辑队伍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虽然同样有大量转载内容,但网络新闻的编辑处理和平面媒体中的文摘类报纸又完全不同。在海量的网络新闻里,新闻内容的创新和标题的制作对吸引网友的“眼球”至关重要。加强业务学习,钻研新浪、搜狐等成功商业网站的经验优长对新闻网站的从业人员来讲,应该成为必修课程。
同时,中国广播网宁夏分网从创办伊始,除了十分注重坚持“新闻立网”的原则,还始终关注全国各地网友们的“期望点”,揣度网友“心思”,挖潜网络优势,把一个个可能会受到网友喜爱的内容迅速挂到网上,以此提高分网关注度、加大影响力,真正使热点“热”起来,使“卖点”成为“焦点”。作为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之一,宁夏回族自治区对许多网友来说是较为陌生和神秘的。受一些影视剧的影响,甚至还有网友以为宁夏人目前还普遍过着骑骆驼穿行于沙漠中的远古生活。鉴于此,中国广播网宁夏分网一开始就把宣传内容范围定位为纯粹的本土新闻,避免“大杂烩”式的转载弱化和淹没本土信息的传递。内容上侧重对回族民俗风情和西夏文化的介绍;形式上强化摄影图片报道。这两个方面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宁夏对外宣传中的不足,最大限度地满足网友的好奇心,为他们解疑释惑。最近的一次宁夏分网点击量地区来源统计显示,前三位依次为上海、天津和广东,宁夏自治区排在中间偏后位置。由此可见,中国广播网宁夏分网内容版面设计的立意定位对广大网民的需求来说,可谓“正中下怀”。
二、新闻网站创新要从“新”突破,显示自身独有的宣传价值。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网民结构和年龄已经走向多元化、多层次。因此,大家对网络的关注点也千差万别。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无法寻找出适合广大网民口味的大众型选题来。今年春节前后的冰雪、低温冷冻天气中,全国主要媒体都把大量的时间、空间和版面聚焦到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作为中国广播网宁夏分网,如何做到在弘扬主旋律的共性中把握个性,以“新”取胜,博得网友们的青睐?通过一番采访调查,我们了解到兰州铁路局银川铁路公安处的数百名干警紧急驰援广州春运。于是,我们马上和银川铁路公安处主管宣传的干警取得联系,共同策划了日记体系列报道——《银铁特警紧急驰援》。报道通过民警们自己的眼睛观察、内心感受和亲笔记录,讴歌他们舍小家顾大家、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虽然身处特定的环境,民警们工作强度极大,发稿联系困难重重,但是正是这样简单直白而真实的文字记载,用手机拍摄下来的影像并不清晰的撼人场景却由于策划到位,而且地域接近性又很强,一经推出就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深得网友好评。即便是在春节期间,我们的连续报道仍然期期刊发。宁夏日报报业集团的一位姓马的高级编辑评价说:“是你们的连续报道,让我们看到了冰雪对我国南方春运造成的重大影响和我们银铁民警的可贵精神。春节期间,你们的系列报道是一道最靓丽的新闻风景。”宁夏当地多家媒体从中国广播网宁夏分网上得到这一线索后,分别在头版头条和整版显要位置对此事进行了专题报道。银川铁路公安处负责人还专门亲自送来慰问感谢信,称赞分网的报道“替他们为民警家属做了最生动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新闻网站创新要找寻新角度,运用新形式,产生新效果。
无限量的转载空间是新闻网站的优势,但把握不当也容易导致其失去个性。对于自采量极其有限的中央媒体驻地方记者站所办的分网而言,稍不留意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而海量的网络新闻要想抓人“眼球”,显然最忌讳亦步亦趋,没有个性。无滋无味的温开水似的报道在新闻竞争日趋白刃化的今天毫无胜算。独辟蹊径、出奇制胜对于中国广播网宁夏分网这样“小家碧玉”风格的网站来说,尤其重要。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可以展示出网站从业人员的新闻报道实力。但要达到这一效果,则离不开对报道地区各方面情况的深刻了解和前期认真的组织策划。宁夏中部干旱带的生态环境和老百姓的生存状况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焦点。这里有近百万的回汉各族群众因为干旱常常出现生活困难的情况。2006年春末夏初,当地方媒体面对连年干旱已经司空见惯,甚至有些麻木的时候,我们把新闻点聚焦到这里,经过多日的深入采访,跟踪拍摄,在宁夏分网最醒目的图片新闻栏目里推出了图文特别报道《旱!旱!旱!——宁夏中部干旱带旱情严重!》定格于镜头下的一组组富于视觉冲击力的震憾瞬间和场景,再加上细致入微的文字表述使该组报道在地方上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银川市委机关报——《银川晚报》予以整版刊发。该组报道也一举夺得了当年宁夏首届新闻网络奖唯一的一个一等奖,提升了中国广播网宁夏分网在当地网络媒体中的地位。2007年3月和4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中心等部门联合策划了大型系列报道《穿越三北风沙源》。我们及时调整思路,根据中国广播网宁夏分网的采编实力推出了具有本网特色的《穿越西部风沙源》,图文并茂的二十多期稿件令网友们大开眼界,击节叫好。一系列的实践表明,新闻网站的报道只有采用新角度、新形式才能产生新效果。
四、新闻网站创新要时刻随网友的关注点调整方向,不断推陈出新。
信息时代,新闻网站的创新没有尽头,要想保持网站长久的生命力就得不断地根据网友的关注点调整方向,推陈出新。这里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要注意形式的调整与创新;二是注意内容的更新与创新;三是注意避免违心而“新”。尽管网友是新闻网站发展方向的主要推动力,但作为新闻媒体从业者,我们始终担负舆论引导的神圣职责。在以网友的关注点为热点调整网站改革发展方向的过程中,还要具备相应的政治和业务素养,注意把握分寸,主动承担起守护网络文化阵地健康有序发展的责任,以思想内涵积极向上的内容引导网友、启迪网友。毫无原则的迎合附会于网友的任何需求动向,是对整个网络发展环境和网友的不负责行为。这样的网站也终会被摈弃于大多数网友的视野之外。
综上所述,创新是一个新闻网站永葆魅力的“要诀”所在,也是一个新闻网站必须遵循的成长途径。失去了创新,网站也就失去了网友,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动力。日前,胡锦涛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的讲话中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任何一家新闻网站的经营管理者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创新意识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