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南方地区已经遭遇了三次大范围的强降雨,预计未来一周南方还有两次强降水过程。由于今年南方地区的强降水发生早、强度大、来势猛,各地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灾害。据气象部门监测,今年南海夏季风已在5月11日至15日爆发,较常年偏早。随着季风爆发,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更加充足,这也意味着我国南方强降雨过程将会更加频繁和猛烈。
今年强降雨为什么来得早、来势猛?
很多公众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今年南方强降雨、强对流天气来临早,强度大,而且一轮接一轮,是否与特殊的大气环流形势有关?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分析说,今年我国南方地区在4月底已经开始发生强降水天气过程,而往年前汛期发生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时间一般为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从4月底至今,已经发生四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并且降水范围大,波及江南大部分地区;四次强降水天气的过程降水量都比较大,特别是5月14日至16日的强降水天气过程,降水量达到120至220毫米,局地达到400毫米以上。
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研究员柳艳菊介绍,这种气候状况可能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偏早有关。由于低纬度的热带系统比较活跃,同时配合中高纬的冷空气的作用,因此南方降雨来得较早。
南海季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陌生的名词,但却是决定我国汛期降水的重要因子。据专家介绍,南海夏季风就是季节转换后,西南季风在南海地区稳定地建立。夏季风爆发后标志着东亚、东南亚雨季的开始。南海季风爆发、活跃和中断,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较大。如季风爆发相当于从印度洋经印度半岛、孟加拉湾、中南半岛以及南海一直到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水汽通道已打开,即我国的雨季开始。在爆发后一到两周内,因水汽条件好,在我国西南、华南、江南地区多降水发生。当南海夏季风偏强时,长江流域的降雨可能偏少,华北地区降水偏多;偏弱时,相反。“去年北京7·21暴雨的发生就与季风暖湿输送带的异常偏强、偏北有关。”柳艳菊说。
何立富说,广东进入汛期以来,已经出现四次大范围降雨,特别是15日至16日出现了大暴雨并伴随雷雨大风,导致一些地区出现洪水和山体滑坡,引发了严重灾害和损失,主要是因为近期南海季风活跃,加上中纬度地区冷空气影响,强烈的暖湿气候与冷空气交汇导致突发性强降雨。我国江南、华南地区从18日开始遭遇新一轮强降水天气过程,此次过程预计到21日结束。
南方多雨,北方持续干热,是否气候异常?
东北比华南热,北京一个春天都没下一场像样的雨。这气候是不是异常呢?中央气象台预报员何立富说,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从我国气候状况来说,目前正是南海季风爆发,江南华南进入雨季,而北方地区处在春夏交替的时间,这种天气状况是十分正常的。只是今年南方地区的强降雨出现早而强度比较大。陕西局部地区目前旱情较重,从近期大气环流状况分析,未来一段时间出现较强降雨的可能性较小,旱情还会维持一段时间。
据柳艳菊介绍,从国家气候中心预测的结果来看,我国北方的降水可能会较常年偏多。因此在北方应注意防汛工作。 我国的汛期主要指5月至9月,但对于各个地方来说,由于雨季的开始时间不同,每个地方都有主汛期时间的差别。是根据雨季从南向北推进,主汛期时间也由南向北依次开始。
未来一周南方还有两次强降水过程 需加强防范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20~21日,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广东、福建、广西有大雨或暴雨,其中,广西东部、广东中北部和中东部沿海、福建南部局部大暴雨。未来一周,我国江南南部、华南共有两次强降雨过程,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南部、江西南部等地需防范地质灾害,密切监测江河湖泊水位水情。
气象专家提醒我们,今年暴雨发生早,来势凶猛,强度和范围都比较大,要注意城市内涝问题以及山区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的发生。何立富举例说,网友外出旅游应当关注当地的天气变化,因为汛期通常降雨天气比较多,同时一些地方易出现暴雨和雷电,所以出发前需了解当地的天气情况,合理安排行程,避免在恶劣天气下外出。 应对暴雨天气,作为学校等单位或机构还应该加强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北京市最近出台了一项规定,凡是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后,学校会停课。如果暴雨量级不到停课级别,上学路上应小心。比如暴雨时,注意街上的下水道井盖是否盖严。暴雨天气经常伴随雷暴等强对流天气,应对孩子加强防雷方面的科普教育。如果在室外,要注意雷雨天气时不要户外空旷处活动、大树下避雨;不要随着携带锄头、雨伞等金属物品;不要接打手机;如果在室内,最好关好门窗和关闭电视、通讯设备,防止天线等引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