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7日,(CARNOC.com)发布了《2013年第一季度机场服务评测报告》,我们从中看到在此次报告所涵盖的36家内地机场(注:报告只选取了样本量足够【月均样本量≥30份】的36家中国大陆机场进行分析,尽管其调查总样本量为29008份并涵盖了国内外共计377 家机场)中依旧有约七成的机场最终综合得分连平均分都无法达到。根据之前几个季度的同一机场服务评测报告来看,这貌似已是国内机场服务品质的惯性表现和真实现状。
实际上,当提及民航服务的时候,绝大多数公众或许都会先将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聚焦于航空公司。直到近两年,随着一系列诸如机场特情处置不力、机场商贸天价难止、机场出租车及黑车管理恶化和机场设施质量与维护水平频出纰漏等各种问题被通过多种媒介先后曝光,大家似乎才对机场自身的运行与服务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更高的要求。可是,纵观内地某些机场运营方的表现,笔者深感其中仍有不少秉守着传统的“被动应对、被动改变”的工作态度与经营理念。
对此,国际航空电讯集团(SITA)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傅良中先生也认为:“机场运营方本身先要转变自己的理念与认知,这样才能更有意愿去主动为旅客、驻场单位和相关方面提供更好的机场运营环境及客户体验。当今的航空业必须比以往更高程度地依靠技术。只有通过最高程度的智能化及集成化,未来的机场才能为所有客户提供更出色的服务,并带来新的业务收入来源,其中也包括针对航空公司、旅客和机场租户的无线接入解决方案。”
如今,很多国外机场已在这方面领先一步。比如,我们看到樟宜机场集团(Changi Airport Group)刚与SITA宣布共同携手启用新一代旅客自助服务系统,而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已将450多个值机柜台和111个登机门接入SITA AirportConnect Open通用系统以同时支持人工和自助办理旅客离港手续。而iValidate技术也是SITA在樟宜机场实施的商业智能与旅客客流管理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该技术可以自动验证旅客的纸质登机牌和移动条码登机牌,为旅客通过机场安检提供更大便利。
还有,诸如伦敦盖特威克机场(London Gatwick Airport),自动生物识别方式或将在不久的未来成为主流登机方式,而目前机场内很多零售商店和食品服务点也都已经实现了对于无线通讯技术(NFC)支付方式的技术支持,这使得旅客排队情况明显好转并大幅改善用户体验。对此,伦敦盖特威克机场首席信息官Michael Ibbitson认为,机场IT需要为旅客而创新、为可持续的未来增长而投资并以不同的方式完成工作。而移动式前台服务要求思维模式的转变,以保证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旅客身上。
然而,相比之下,目前国内大部分机场的运营方却依然停留在“心存疑虑和困惑”的阶段。就我们之前与部分国内机场运营方的一些高管交流的情况来看,尽管其中不少人对于机场更加智能化运营表现出了不少兴趣,但也顾虑颇多。比方说,曾有机场高管坦言:“系统改造、升级、上线和后期维护的投资本身就是很大的一块,而且这些系统本身尚没有在全球普及使用,因此是成是败本身也是个未知数。再加上机场安全等方面的考量,估计国内机场都会比较谨慎。”
不过,傅良中则认为智能机场在中国必是大势所趋,尤其是随着不少一二线城市的机场正面临着快速增长的客流和日益拥堵的空间。智能机场可以让机场运营方通过了解旅客流量,具备实时响应,并且具备可提前预计旅客行为分析的能力,从而将旅客流向转变为可产生实际收益的宝贵信息源泉。同时,提升旅客体验更是SITA智能机场愿景的核心所在。通过以无线技术来追踪、管理和分享实时信息,帮助机场具备预测和分析的能力。
譬如,旅客可以通过信息显示系统和自己的智能手机,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同时,机场和航空公司也都可以借助无线技术更有效地管理员工。另外,SITA智能机场的设想还包括通用自助值机、行李托运和行李追踪设备的功能拓展;更多旅客通过使用移动技术获取各种服务,包括停车服务、零售区的各种优惠促销活动信息到机场导游;并且使用更为精确的机场人员的灵活统筹技术以确保全部驻场人员的工作效率等等。
至于成本和投资方面的顾虑,傅良中认为或许通过“云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针对规模相对中小的一些机场。在拥有充足无线网络环境支持的前提下,中小机场可以通过“云服务”随时下载与调取相应的程序,而并不需要自己投资购置服务器等众多设备,这能为机场节约很多的财力、物力和人员的投入。相比之下,机场管理者们自身想法的转变其实才是最为关键的,只要理念更“智能化”,那么更智能的国内机场必将使机场自身的运行服务品质更上一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