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铁路历史中最早的岗位扳道工:与寂寞相伴
2013-05-18 07:55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太原5月17日电 题:走近铁路历史中诞生最早的岗位扳道工:与寂寞相伴
作者 任丽娜
乘坐绿皮火车时,总有那么一个戴着大檐帽、举着信号旗,笔挺地站在岔轨旁的人,那便是在铁路历史中诞生最早的岗位——扳道工。
记者在近日“走转改”活动中,深入基层,走近了太原铁路局朔州车务段,孙士辉是该段阳方口站一名扳道工人,白发苍苍的他今年已经58岁了,他自1984年从铁道兵转业到铁路工作后,30年来一直从事着扳道工作。
30年中,孙士辉每年有183天要与寂寞相伴,一个人呆在扳道房工作。30年来,孙士辉累计搬动过十几万次道岔,却没有发生过一起行车安全事故。
再过2年孙士辉就要退休了,工作以来他从未取得过任何荣誉,这与他的扳道工作有关。因为扳道工属于行车工种中最低的一级职务,除了安全规章外,其他所需的业务知识比较少,所以针对扳道工的技能比武几乎没有,荣誉证书自然不会偏袒他们。
孙士辉现在的工作地点在一座跨度280米的铁路桥头上,桥上只有3股道、1副道岔,桥的一面连着朔州车务段阳方口车站,一面连着程坑、北坑专用线。
铁路桥头的路基旁盖了一间五、六平米的砖瓦房,屋内仅有一张床、一张桌和一个土暖气。孙士辉每班要在这个小屋待上3天,每天平均搬动21次道岔,休班回家要花6个多小时从阳方口乘汽车赶到宁武,再倒火车回到祁县。
按照倒班制度,孙士辉每年要在桥头扳道房一个人待上183天,搬动道岔3843次,在祁县家待122天,在路上奔波60天,30年下来,这会是怎样一笔惊人的数字?
由于条件有限,桥头扳道房方圆几里内只有几户村民,没有菜市场和饭店,从家里长途跋涉带足3天的饭菜也不现实,所以孙士辉每天只能回车站吃饭,门口停着的一辆脱了漆的二八自行车便是他的交通工具。也因铁路作业导致的饮食不规律,孙士辉早在8年前就患上了胃病,但他从没有跟车站请过一次病假。
阳方口地处雁门关外,常年刮有山风,年平均气温较朔州市低3至4度,去年隆冬的一场大雪,正赶上孙士辉当班,为了保证道岔不被冻死,孙士辉每隔半小时就要清扫一次道岔,整整一夜,他不知进进出出多少次,外边零下27度,土暖气烧的再旺也不足已温暖那间小屋。
第二日,厚厚的积雪封了回站的路,像往常他要徒步踏雪回站吃饭,但他早早接到站内电话通知:“程、北坑专用线间隔一小时都要进车”,怎么算回站吃饭都来不及了,孙士辉一咬牙,放弃了吃饭,坚守岗位待命。由于作业量大,又是下雪天,等专用线装完车全部开出后,已经是下午5点多了,天也转黑,孙士辉才想起一天没有吃饭。
看着孙士辉一脸褶子和佝偻的背,说他年过七旬也不为过。他说:“这些年多亏了老伴,是她一手把3个女儿拉扯大的,我欠她们母女太多,特别是对不起二女儿,前年她结婚的时候,正赶上我们增运补欠的关键时期,同事又请了病假,我连着替了3个班,最后误了二女儿的婚事。”
孙士辉是再平凡不过的铁路一线工人,没有什么丰功伟绩,随着科学化的发展,终有一日扳道岗位会淡出铁路的舞台,但他却用30年的不懈坚守守护着铁路的运输安全。(完)
分享到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