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火车网 > 资讯频道 > 天气资讯 > 重庆市气象现代化建设走笔

重庆市气象现代化建设走笔

来源: 火车网 时间:2013-05-17 18:55:40 火车票预订

  一项决定可以书写历史:2011年年底,中国气象局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决定以重庆为试点,推动其在西部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在重庆于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场时代大戏中,气象起调应唱。

  一种探索可以推动变革:2012年,重庆气象现代化指标实现程度为77.4%,六大现代化重点项目共计13.6亿元建设经费注入强劲动力。转承启合间,歌声愈加高亢有力。

  正如重庆市气象局局长王银民所言,在新形势下,重庆气象现代化建设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从战略上积极谋划,并加强对基层的指导,紧紧围绕地方需求,通过改革开放与科技创新,才能在现代化建设中真正实现气象工作政府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  

  以永川模式为基础,迈出气象防灾减灾现代化步伐

  “这就是气象防灾减灾‘永川模式’的实践。”璧山县气象局局长徐之华带领记者走进宽敞明亮的业务运行室,指着由数十台电脑组成的业务平台说道。

  徐之华口中的“永川模式”,正是重庆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这实质上是一个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和气象防灾减灾联动综合平台。”徐之华介绍说,“它由一个体系、两个网络和五个功能平台构成。五个功能平台分别是多灾种灾害监测、多专业协同研判、多渠道预警信息发布、多部门联动响应和多类别灾情速报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各种自然灾害监测情况一览无余,各级部门负责人联系方式清晰显现。一旦出现突发性灾害,预警信息将在第一时间迅速通过多种途径上下通达。这不但构建起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信息发布两个网络,还形成一个部门预警预防联动的体系,对于重庆市防灾减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借助于该平台的建设,基层气象现代化建设得到蓬勃发展。

  据重庆市气象局副局长左雄介绍,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平台建设放弃了多个单位先行先试的办法,而是在永川探索的基础上,采取34个区县局全面推进的方式。针对不同区县局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问题,重庆市气象局将气象现代化建设6个重点项目全部细化落实到各个区县,并做到与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项目无缝对接。同时,让经济发展较好与较差的区县局结成帮扶对子,并加大对艰苦地区的人才培养。

  截至2013年3月底,39个区县(含主城无气象主管机构的6个区)中已有万州、黔江、涪陵等23个区县和北部新区完成区县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884个防灾应急工作站建设,已建成专用预警终端1119台、农村大喇叭37578个、预警显示屏3860块,纳入预警平台的防灾应急处置人员达32937人。

  值得一提的是,该平台的推广由重庆市政府倾力倡导,而在建设过程中,各个气象台站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创新与完善。璧山县气象局就根据当地气象灾害特点,加入了精细化山体滑坡预报预警系统。

  据王银民介绍,除了“永川模式”区县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及预警信息发布渠道项目建设外,综合观测系统、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人工影响天气系统、江津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站、基层气象台站综合能力建设工程等六大重点项目的稳步推进,也将进一步确保重庆在西部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目标达成。
重庆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绩,与地方政府的支持不无关系。“实施方案由各区县政府颁布实施,意义重大。该举措可以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左雄补充道。

  三平台一基础,开创基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明媚的阳光照耀在一座宏伟壮观的建筑上,四周绿树葱然,鲜花怒放。巴南国家气象观测站便坐落于此。优美的环境、一流的台站设备,让记者大开眼界。走进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辖区内各类气象灾害及监测站的沙盘模型图,全区气象灾害敏感地带一目了然。

  这美丽与科技并存的台站,只是重庆基层台站建设的一个缩影。自2009年起,重庆市气象局领导班子便酝酿了一场非同寻常的头脑风暴,致力用5年时间提升基层气象台站的现代化水平,打造“三平台一基础”。“一基础”便是在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成总体布局合理、功能配套完善、庭院环境优美、设施设备优良的“一流台站”。因为只有建设一流的气象台站,才能真正意义上奠定气象现代化根基。

  “三平台”即预报会商业务平台、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气象综合观测业务平台。“我们现在所有的台站与值班室都统一标准,布局合理。”王银民说。在重庆最艰苦的地区——城口县,记者看到县气象局观测场也正在朝着标准化方向改造着。

  而这场头脑风暴带来的成效也很快显现出来:气象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城口县东安乡在规划大巴山“亢谷”景区旅游业发展时,该乡张国进说:“我们希望得到气象部门的帮助,在气候可行性论证方面得到客观科学的数据,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璧山县气象局手机连通广播,通过农村空中信息网在第一时间向农民发布信息,进行农事提醒。该县璧泉街道虎峰村村民周华云感激地说:“通过气象部门的服务,我们农民管理水果、蔬菜都能及时得到信息。”

  2011年6月23日,一场特大暴雨袭击石柱县。县气象局局长王贞适和值班人员在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传递给有关领导和基层气象信息员,为及时防灾抢险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气象部门工作满意度调查均在当地获好评。

  软硬实力并重,探索科学完善的指标考核体系

  在基层气象部门以“三平台一基础”火热建设气象现代化的同时,重庆市气象局则放眼于用创新驱动促发展。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合作开发的精细化数值预报系统便倾注了科研工作者的心血。他们采用边改进、边使用的方式,将如何更好地提高预报准确率问题摆在首位。据王银民介绍,该系统是重庆市气象局2012年至2015年8个气象精细化业务项目之一。“这8个项目的建立旨在进一步提高重庆市业务、服务与科研的软实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现代化的内涵也在逐渐变化。如何打破旧思想藩篱、彻底解放思想也是一道待解决的难题。“提起气象现代化,很多人就认为是大楼建得很漂亮。”左雄笑道,“其实,硬实力的提高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软实力的增强才是气象现代化的真正体现。”对此,王银民十分认同,大而全的现代化概念早已不再适用,应该用更为开放、合作的精神在实践中探索。

  软实力的不断提升则将人的问题摆在了突出的位置。石柱县气象局局长王贞适说:“希望接下来能够招聘到更多学历高、懂技术的专业气象人才。”

  在城口县,记者看到,这里的职工平均年龄只有36岁。虽然处在重庆最艰苦、最贫瘠的一线,但是这里的年轻人投身气象现代化建设忘我的热忱与坚定的信念却令人感动。城口县气象局局长胡长全说,这些年轻人身上有一股勇于探索的蓬勃朝气,对基层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是重要的基石,也是可贵的希望。

  目前,重庆市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气象现代化指标考核体系和评估方法。此外,考虑到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重庆市还设置了一个综合评判指标,要求70%的区县气象局平均综合实力达到现代化基本要求,每类指标中的分项指标有80%以上达标,人民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下一步,这些指标将向社会公布,目的是在接受社会监督的同时,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发展。

  车在山间行驶,路在脚下绵延,耳边不时响起的是动听悦耳的山歌。而重庆这一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强音,比山歌更嘹亮;这条气象现代化建设之路,比绵延的山路更长、更宽。


  

上一篇 未来10天西北华北黄淮需防范小...
下一篇 南航北京飞行部为流浪儿学校捐款...

免责声明:火车网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