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火车网 > 资讯频道 > 铁路资讯 > 成昆深处“孤石人”——成都铁路局西昌工务段“戴启宽孤石危岩整治队”纪实

成昆深处“孤石人”——成都铁路局西昌工务段“戴启宽孤石危岩整治队”纪实

来源: 火车网 时间:2013-05-16 22:28:25 火车票预订
员 彭明军)成昆铁路中北段汉源区段,一个千峰万屻,群峦迭嶂的奇险所在地。沿线两侧山峰如削,怪石嶙峋,频频发生的地质灾害,瞬息万变的狂风暴雨,常常造成岩层剥落,危石飞滚,给铁路运输带来极大危害。历年来,这里都是成都铁路局防洪战役的必争之地。

  为整治成昆铁路线上的孤危石,在这里,常年活跃着一支专业搜山队伍。他们终日穿梭于崇山峻岭间,爬山岩、攀绝壁,以山为家,与石为伴,被大家形象地称为“孤石人”。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把那些松动的、随时可能坠落石头用水泥、钢筋固定下来,或者用钢钎将石头一点一点敲碎,灭掉它们的“威风”。据统计,自1970年成昆铁路通车至今,先后四代“孤石人”默默守护着这片“深山老林”,不惜耗尽毕生精力,为成昆铁路大动脉的安全畅通保驾护航。其间,以戴启宽为首的“第一代孤石人”同心协力,拼搏求进,打出“开岩破石除天险,守山护路誓铮言”的响亮口号,用过人的勇气魄力和执着的“磐石”精神,开创了一个时代的奇迹,并长久影响和激励着后来人。这支队伍便是如今的西昌工务段“戴启宽孤石危岩整治队”。

  1970年10月,成昆铁路通车仅3个月,原乌斯河工务段便组建了全路绝无仅有的第一个“孤石危岩”领工区,又称孤石危岩整治队。这支拥有87名队员,13名党员的搜山队伍,便是最初的“第一代孤石人”。

  那个年代工作条件艰苦,危石队员们每天都要扛起几十斤重的铁锤、水泥、河沙,揪着茅草,抓着垂藤,抠着石缝,至荆棘丛生的悬崖陡坡上查危石,查险情,在悬崖峭壁上打铁桩、挡危石,稍有不慎便有葬身崖底的危险。曾有人说:进了孤石危岩工区,就有一只脚踏入了“鬼门关”,在这“摔死猿猴、撞死鹰”的险峻地方工作,容不得半点分心。1974年,整治队第一任工长白清芝,在安设天梯作业时保险绳被锋利的岩石磨断,坠下悬崖不幸牺牲。不久,队内公认的技术骨干戴启宽捧过“接力棒”,成为整治队第二任工长。

  戴启宽没有被危险和困难所吓倒。接任工长后,他一门心思专山势、研危石,他爬遍了所辖53公里区域的大小山崖,把一千多块危石逐个编上号码,精心绘制了“孤石危崖系列图”,一些重点“监护对象”还在图上特别地标示出来,他象熟悉老朋友一样熟悉它们各自的面貌、性格,并随时造访它们,掌握每个细小的变化。每到雨季,他和工友们更是一连几十天呆在山上,看守着那些石头,不让它们作怪。经常是饿了,啃口冷馒头;渴了,喝口山泉;困了,就把钢钎插在山坡上,将自已捆在钢钎上打个盹。在每一块危石上,几乎都记下了一则他们生死搏斗的故事。

  一次,布祖湾出现险石。那是连猴子也难攀的地方,大家争着去排险,可戴启宽抢先系着绳子下了悬崖,当吊到崖窝边时,脚却没有地方落,人悬在半空。他想了个办法,在空中荡开了秋千,绳索在锋利的岩石下磨得嘎嘎直响,这可吓坏了崖顶的上拉绳子的人,他们连声惊呼,叫戴启宽上来。可他没有理会,猛一荡,一把抓住崖壁上的藤子,趋势一跃,闪身进了岩窝,成功排除了那几块松动欲坠的石头。爬上崖顶,工友们惊魂未定地说:“工长,好险啊!”他却笑着说:“干这活哪会不冒点险”,万一死了,就埋在这山上,照样给你们做伴。这样冒险排石的例子在戴启宽25年成昆孤石生涯中数不胜数。

  在工作中,他认真学习业务,刻苦专研孤石处置方法,主动总结了自己多年来在处置孤石危岩上的经验和心得,经反复摸索实践,最终形成了戴启宽“四字搜山诀”和“十二字治山法”。

  “四字搜山诀”是通过“望、闻、问、切”来掌握孤石危岩的动态情况,提高判别危石的准确性。望,即“看纹路,定高度”,通过细致观察山脚边零落的岩石碎块纹路,准确判断出危岩高度、大小及危险程度;闻,工作之余留心村民的杂话闲谈,从中了解当地山情、岩况;问,在搜山扫危过程中,向山上的村民、牧童、行人打听、了解山石岩土变化情况;切,对可疑崖层、土石进行试探性处理,有则治之,无则登记备案。

  “十二字治山法”分楔、锤、撬、炸分解法,撑、砌、捆、网稳固法,埋、除、移、刷消灭法。楔,从岩层缝隙中楔入钢楔,对岩石进行破解;锤,用大锤对较大岩石进行破碎;撬,用撬棍插入岩缝,将风化表层逐层撬除;炸,对巨型孤石危岩实施爆破处理;撑,发现悬壁浮石,无法立即处理时,用树棒、石头、铁器等对其支撑稳固;砌,对不便分解的大型悬壁浮石,根据具体情况,在其基部进行片石浆砌或干砌,必要时砌片石砼拦石墙;捆,用钢绳将危石捆挷,防其坠落;网,对大面积的破碎岩层、成群危石,采用钢丝网、分密网和疏网进行成片“网护”或喷浆“固化”;埋,根据不同地理人文环境,对浮石危岩及其碎块进行挖坑深埋处理;除,对于小块的“探头石”、“爬壳石”等及时清除;移,将土坎、崖边自由滚落或村民堆码的石块转移到平坦凹凼,避免下滑滚落;刷,对“土包石”、“苔面石”、“草裹石”等风化岩石表层进行打刷,消除潜在危险。 事实证明,在实际操作中,“四字搜山诀”和“十二字治山法”非常实用。戴启宽通过将以往笼统模糊的作业方式清晰化,规范化,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借助这一先进工作理念和作业手法,戴启宽带领“第一代孤石人”翻山越岭,攀壁登崖,25年累计打埋危石4800余处5200余方,清理落石2300余处近3000方,其间防止事故18起,其中较大安全隐患事故3起。25年的孤石生涯,他连续保持近9000天无任何大小责任事故,确保了南来北往的一列列客车、货车和支前军车安全通过大渡河谷的险恶地段。有力保障了成昆线汛期防洪安全。1978年工区被铁道部授予了“防洪抢险先进集体”。1984年4月,戴启宽荣获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被评为路局优秀共产党员,同年在北京获全国“边垂优秀儿女”银质奖章,1987年5月,戴启宽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安全生产能手”和“五·一”劳动奖章称号,1987年9月,获铁道部“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9年,被铁道部评为“全国铁路劳动模范”。

  戴启宽创造了一个奇迹。25年来,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超常付出,换来众多让人“仰望”的至高荣誉。可以说,他便是那个时代“孤石人”优良作风和“磐石”精神品质的代表和集合。四十年去过了,他的“四字搜山诀”和“十二字治山法”一直被延用至今。1995年戴启宽退休后,大家便以其名字,将这支队伍命名为“戴启宽孤石危岩整治队”。“孤石人”被誉为成昆线上的“山之守护神”。

  1998年,整治队被解散,仅半年后再次重建。1999年,路局生产力布局调整,乌斯河工务段撤并给彭山工务段和普雄工务段。2006年,彭山、普雄两个段又撤并给成都工务段和西昌工务段。在数次撤并过程中,“戴启宽孤石危岩整治队”却始终被保留了下来。这也充分证实了这支队伍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

  目前,包括戴启宽、钟召良、黄昌伦、陈明全、李忠平、陈忠利、冷俊才、黄正奎等在内的“第一代孤石人”均已退休,仅23人健在。2006年至今,“戴启宽孤石危岩整治队”已更新至第四代。在“戴启宽精神”的感召和影响下,“第四代孤石人”继续传承着“开岩破石除天险,守山护路誓诤言”的“磐石”精神,现任工长张贵红带领5名党员、14名职工,顶着汉源管内防洪地点高达103处,I级防洪地点占全段总数50%的巨大安全压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项项优异成绩。特别是2008年“5.12”之后,汶川大地震造成成昆线汉源段地质结构发生变化,管内发生多处落石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成昆线运输安全。临危受命,“危石整治队”首当其冲地承担了艰巨的搜寻和排险任务,连续奋战15天,参与落石抢险3处,处理危石80余处,有效保证了成昆线的正常运输及安全。在其间,张贵红主动思考创新,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了以“训、账、网、标、签、督”为内容的“六字管理法”。训。精干整治队人员,加强山势、山貌等地质专业学习和培训,制定工作标准和管理制度,加强考核和管理。账。段、车间、工区逐层对管内危岩落石、危树危枝、泥石流沟进行逐段、逐条记录,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定期定人对照检查、监控整改。网。每月对管内山头按照“分片、分点、分山、分沟”原则,进行拉网式搜山扫危,全面排查管内所有危岩落石。在密林、陡坡、茂草地段,走停结合,上下搜索,细致到点,不放过任何疑点。标。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并在“孤石分布图”上对已处理处所进行消号登记,同时对新发现的问题进行详细标注。每一位职工都对沿线孤石分布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签。按照“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在《危石整治队检查记录簿》上填写每一天的施工检查处理情况、处理结果和参加处理人员。段相关部门及车间负责人检查时亦要“签字留痕”。督。由段组织一支监督队伍,跟踪复核危石队搜山扫危情况,督促落实专业化管理要求,消除因惯性思维开展工作留下的安全死角。形成“工区常检、危石队细检、监督队补检”的三级检查格局。

  至此,整治队聚合了两项先进作业手段和一套科学管理方法,各项工作向着更好、更远的方向发展迈去。

  据统计,仅2006年至今,“戴启宽孤石危岩整治队”便打埋危石512处690.08方;干砌10处10.3方;清理落石156处104.05方;浆砌17处678.35方;支撑27处101方,为段修建防洪工程提供合理化建议130余项,为科学防洪、有效防洪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有效确保了成昆铁路大动脉的行车安全畅通。2007年,“戴启宽孤石危岩整治队”受到路局嘉奖表彰,荣获路局“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上一篇 真心佩服铁路上的“蜘蛛侠”
下一篇 乘飞机行李箱多大

免责声明:火车网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