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气象局今日发布的全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专报中获悉,预计13-14日黄淮大部将出现干热风天气,河南中部可能遭受干热风危害。华北、黄淮冬麦区要积极做好“一喷三防”工作,避免或减轻干热风天气的危害。
据监测,5月11至12日,华北东部和西南部、黄淮大部有1-2天日最高气温超过32℃,其中河北南部、山东中部、河南西部部分地区达35~38℃,11-12日14时相对湿度不足30%,但大部地区土壤墒情较适宜,对冬小麦抽穗灌浆无明显不利影响。
预计13日,黄淮大部地区基本无降水,日最高气温超过32℃、风速达3米/秒,将出现干热风天气;但黄淮大部土壤墒情较适宜,干热风天气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影响不大,不会出现小麦“干热风”灾害;仅河南中部土壤墒情偏差地区可能遭受干热风危害。
14至15日,华北黄淮大部地区最高气温在32℃以下,麦区大部不会出现干热风天气;仅河南中东部14日最高气温超过32℃、风速达3米/秒,出现干热风天气,河南中部土壤墒情偏差地区可能遭受干热风危害。
为此专家建议,华北、黄淮冬麦区要加强麦田水肥管理,密切关注天气和墒情变化,及时灌溉,做好“一喷三防”工作,改善田间温湿条件,避免或减轻干热风和干旱危害,促进小麦顺利灌浆。
【科普链接】
干热风的定义及其危害
干热风亦称“干旱风”、“热干风”,习称“火南风”或“火风”。它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是出现在温暖季节导致小麦乳熟期受害秕粒的一种干而热的风。我国的华北、西北和黄淮地区春末夏初期间都有出现。一般分为高温低湿和雨后热枯两种类型,均以高温危害为主。
干热风对作物的危害,主要由于高温、干旱、强风迫使空气和土壤的蒸发量增大,作物体内的水份消耗很快,从而破坏了叶绿素等色素,阻碍了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合成过程,使植株很快地由下往上青干。尤其是干热风,常常和干旱一起危害作物。作物根部本来就吸不到应有的水分,而干热风却又从茎叶中把大量的水分攫取走了,因而使作物更快地萎黄枯死。
干热风常发生的初夏时节,正是我国北方小麦灌浆时期,碰上干热风,麦穗会被烤得不能灌浆,提前“枯熟”、麦粒干瘪,粒重下降,导致严重减产。
干热风的危害程度,还与干热风出现前几天的天气状况有关。如雨后骤晴,紧接着出现高温低湿的燥热天气,危害较重。在干热风发生前如稍有降水,对于减轻干热风危害是有利的。从播种时间的早晚来看,晚麦容易受害。所以,农谚说:“早谷晚麦,十年九坏”。从农时来看,小满、芒种是一关,农谚有“小满不满,麦有一险”的说法。就是说,小麦在小满时还没有灌浆乳熟,是容易受到干热风危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