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公司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在新世纪之初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带动青海、西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全长1142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途经连续多年冻土地段550公里以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多公里,翻越唐古拉山越岭地段137公里,最高点海拔5072米。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是青藏铁路建设的"三大难题"。
青藏铁路沿线生态系统类型多种多样,生物群落丰富多彩,有特有的、极具保护价值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是我国和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也是世界上仅有的独特生态环境系统和世界山地生物物种一个重要的起源和分化中心,其原始生态环境在全球占有特殊的地位,高寒、独特、原始和脆弱是这一区域生态环境的显著特征。铁路建设面临着诸如高寒植被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资源保护,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高原多年冻土环境和自然景观保护,以及水土流失和污染防治等环境课题,其中水土保持工作尤为重要。
青藏铁路开工两年多以来,青藏铁路公司、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在铁道部领导下,在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委指导下,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认真贯彻"拼搏奉献,依靠科技,保障健康,爱护环境,争创一流"的建设方针,以建设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环保型铁路为目标,认真落实国家有关环保与水保工作的法律法规,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以及"质量"和"环保水保"双优的要求,积极探索环保与水保工作管理模式、强化管理工作力度、开展水保专项研究、采用新技术及新工艺和主动接受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等措施,全面落实项目建设中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使青藏铁路建设中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搞好前期研究,落实水保设计。开工之前,铁道部会同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召开青藏铁路建设环保与水保工作座谈会,开展现场调研和技术论证,组织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高质量的完成了青藏铁路《水土保持方案》,并经水利部批复后实施。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加强现场调研,细化设计方案,严格贯彻《水土保持方案》及批复意见。在主体工程以及取弃土场、砂石料场、施工营地、施工便道等临时工程设计中不断优化和完善水保方案;特别在唐南段工程设计中,为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水土保持,专门编制了错那湖段专项环保与水保篇章。水保方案的设计为施工中全面落实水保措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明确工作目标,确定强制措施。党中央、国务院对青藏铁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铁道部领导多次强调,要切实落实植被保护、水土保持、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的措施,把铁路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开工以来,铁道部先后多次组织,对青藏铁路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工作的管理及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及时分阶段对青藏铁路建设中的环保与水保工作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在水土保持方面,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每年根据工程的进展情况,及时研究制定当年的环保与水保工作目标。严格控制临时工程的设置数量和破土面积、将临时用地控制在批准范围内、及时落实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等,是铁路建设中水土保持工作从始至终的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在《水土保持方案》、《环境影响报告书》及批复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制定了环保与水保工作强制性措施,它是青藏铁路建设施工准备阶段、施工期和竣工阶段环保与水保工作的具体内容。施工准备阶段措施内容重点是保证临时工程规划设置合理;施工期措施内容重点是保证施工行为、施工工艺对环境影响最低;竣工阶段措施内容重点是保证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有效,不留后患。
强化培训教育,提高人员素质。开工以来,由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组织的对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的环保与水保知识培训共4次,累计达1200人次,培训涵盖全线33个线下工程施工标段。同时还组织环保监理单位对8个施工标段分别进行了环保水保专项培训。各施工单位均按照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的要求,依据环保与水保培训材料,对进场的所有施工人员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培训。
施工单位还采取多种形式对参建人员加强环保与水保宣传教育,提高了参建人员的环保意识。据统计,沿线树立的较大型的环保与水保宣传标语牌数量达500多个,内容直观、生动、形象,既起到宣传教育作用,又寓含警示意义。各个生活营地和施工场地,也树立醒目的提示牌,明确提出环保与水保工作的具体要求,使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成为每个参建员工的自觉行为。
构筑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制定了《青藏铁路建设施工期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构筑了工程建设中由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统一领导、施工单位具体落实并承担责任、工程监理单位负责施工过程环保与水保工作的日常监理、环保监理单位对环保与水保工作实施全面监控的"四位一体"环保与水保工作管理体系。全线33个线下施工标段均建立了以局指挥部领导挂帅,环保部门主管、项目施工队专职环保人员具体负责的两级环保与水保管理体系,做到了人员配备、组织机构、管理措施三到位。
推行水土保持工作记录制度,实行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制度,将环保与水保措施纳入施工组织设计中,严格审查单位工程施工组织中的水保措施方案,否则不准开工。对需要变更的取弃土场、砂石料场以及施工便道、施工场地、营地等临时设施的选址,坚持由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牵头,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共同参与的现场核对、优化、审批,然后报地方环保、水利、林业、国土资源部门核备的工作程序。
实施环保监理制度,积极探索和实践环保监理工作方法。六种环保与水保监理工作表的实施,保证了施工中每个阶段或每个环节的环保与水保工作都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环保与水保监理管理体系和工作制度。
将环保与水保工作纳入"创优质样板工程奖"、"建功立业劳动竞赛奖"评定范围,对优质样板工程实行环保与水保一票否决,同时与期中验工计价挂钩。通过工程支付和质量评定奖惩来控制环保水保制度履约的工作方式,为落实各项环保措施提供了制度保证。
强化过程控制,推行专项试点。将各项水保措施的落实融入施工组织管理全过程中。施工准备阶段,严格审查水保措施,控制临时工程的设置;施工阶段,工程监理单位既要监理工程质量,又要监理施工过程中的水保工作质量,在每月工程监理月报中对各施工单位环保与水保工作效果进行评价。环保监理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对沿线各工点环保与水保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工作中存在问题下发《环境监理通知书》,监督检查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进行整改。建设单位不定期组织环保与水保工作检查和抽查,对《环境监理通知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不同时期发生的或即将可能发生的水土流失问题,研究对策并及时下发通知,督促其整改或加强防范;项目尾工阶段,及时组织对环境进行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工作,恢复合格后施工单位方可撤离施工现场。
施工中,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组织环保监理单位先后在全线选定了包括施工营地、便道、场地、弃碴防护、草皮移植养护、湿地桥梁桩基施工、路基两侧植被保护等十多个环保与水保工作示范点,组织现场观摩,推广经验。对错那湖沿湖路段和拉萨河特大桥,还专门组织研讨,制定了详细的沿湖路段和河道专项环保与水保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对沿湖及河道施工采取了更为严格的措施:线路临湖一侧的路基坡脚设置了砂袋或片石临时拦挡,疏导湖边地表径流,便道、路基基底植被及表土均采取了异地移植和保存,定期洒水养护,采用拉线或围栏的方式限定施工活动范围等等。
探索施工技术,提升水保水平。在铁路建设中,广大参建者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积极探索出了许多不同于一般常规地区的环保与水保工作方法:路基及挡水埝填土施工时坡脚两侧不设置纵向施工便道、土方运输车辆采用倒行驾驶的方法卸土;挡水埝开挖的临时弃土下铺垫土工布来保护地表植被;错那湖沿湖路段路基坡脚设置沙袋和片石临时防护措施;湿地桥梁桩基施工时采用围栏控制施工范围及施工场地地表草皮移植养护用于桩周植被恢复;对铁路公路取土场进行综合利用以及对青藏公路取土坑进行平整和植草防护;多年冻土区桩基施工采用干法成孔技术等等。这些有效的水保工作做法,有力的推进了青藏铁路建设中水土保持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措施落实到位,水保成效显著。严格控制临时工程的设置数量和占地面积,全线设置的各类施工引入便道平均约2km一条,取弃土场平均约4km左右一处。大量弃土都利用就近的取土坑,减少了弃土场的设置数量。临时用地普遍利用了公路道班、公路废弃场地以及植被稀少地带,体现了尽可能集中的原则,取土场便道、施工便道及营地便道尽可能相互结合,从而减少了便道数量,走向合理,并设有明显的边界标志。线下工程施工后期,大量路基防护工程预制场地以及拌合站等设置在了铁路或青藏公路的取土坑中,减少了新增占地。严格划定施工范围和人员、车辆行走路线,防止碾压和破坏施工区域之外的植被,避免造成地表沙化和水土流失。对临时工程用地的控制和施工单位施工行为的规范,使工程建设对地表植被影响处于控制之中。施工中,对取土场、施工便道、施工场地、路基基底、桥梁桩位的植被和壤土进行异地移植,施工完毕后用于回铺场地地表、路基边坡以及水沟坡面。在沿线沱沱河、安多及当雄等不同环境条件下,开展了高寒草原、高寒草甸植被恢复与再造试验研究,采取选育当地高原草种播种植被和当地草甸根系繁殖方式再造植被。两年来的试验研究,在草籽生长、发育及越冬方面已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为沿线生态植被恢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效指导。
河道采砂、桩基施工均采取了疏导和防护措施,大量推广采用旋挖钻干法成孔,采用冲击钻施工时,均设置了泥浆沉淀池;沿线弃土弃碴场均严格遵循"先挡后弃"原则,及时进行边坡防护、平整、覆盖或铺设草皮等,个别取土场边坡、临时弃碴等,根据水保需要,均及时增设永久挡护工程措施或临时挡护工程措施;已完成主体的路基工程,坡面防护的工程措施及时予以落实,有条件的地方,及时采用异地移植的草皮回铺坡面;昆仑山以北风力侵蚀强烈地段,为防止水土流失,同时保证工程结构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会同设计单位在原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基础上对相应地段采取了更进一步的边坡防护和防沙固沙措施,有效的防止了水土流失。
随着部分地段铁路主体工程临近收尾,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依据《水土保持方案》及批复意见,及时研究制定"临时工程生态环境恢复技术要求",施工单位按要求做出临时工程环境恢复工作计划,及时认真开展了取弃土场、施工便道、场地及营地等临时工程的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工作,效果良好。
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爱护这里的一草一木,是青藏铁路各参建单位和广大建设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不足,在这里,感谢水利部提供给我们这个机会,希望借此能够学习和借鉴国内其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全面领会"全国第四次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会议暨2004年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决心在铁道部的领导和水利部等有关部委的指导下,不断增强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时俱进,奋勇攻坚,努力建设世界一流高原生态环保型铁路,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再创新佳绩,作出新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