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火车经过大丽铁路全长2.7公里的笔架山二号隧道和全长8.45公里的北衙隧道时,很少有旅客知道这两个隧道间有一个叫诸葛城的车站。当然,旅客也看不到,两个隧道间所在山体外侧的山腰上,车站职工在只生长着山茶花的荒山野岭间忍受着着寂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克服生活困难,恪尽职守落实岗位作业标准,确保列车安全通过。
4月16日,笔者来到诸葛城站,感受车站职工那份沉甸甸的岗位安全职责,感受他们的标准化作业意识,感受他们的酸甜苦乐并试图理解他们的幸福。
回家,回一次怕一次
买菜,买一趟累半天
诸葛城站距大理72公里,距丽江87公里,远离城市,处于滇西莽莽群山中。据传,三国时诸葛亮七擒孟获受当地头领阻挠,便布下形如城池的兵阵攻破阻挠,于是这里被后人称为“诸葛城”,车站也因此而得名。
2009年8月,为确保大丽铁路如期开通,许多职工由开远工务段、昆河铁路公司、昆明电务段、昆明供电段等单位调入广通车务段、广通工电段,为新线的开通开始新的奉献。
今年37岁的站长李燕林和42岁的车站值班员陶贵林,就是首批从昆明铁路局昆河铁路公司调入该局广通车务段的职工。
李燕林是在邻近的西邑站工作一年后,于2010年12月调至诸葛城站;2012年元月,陶贵林也从20公里外的上关站调到诸葛城站 —— 在这个大丽铁路最艰苦的小站,李燕林和陶贵林组成一对新搭档。
和此前坚守在这里的车站职工一样,从到这里的第一天起,他们便开始了“战天斗地”生活。
李燕林家在宜良、陶贵林家在蒙自,两人都离家数百公里,由于交通不便,往返一趟有三四天时间耗费在路上。在班制安排上,车站实行每月各自连续上班10天、休息10天、而后两人再轮班10天的方式,让他们每月能有时间回家,也有足够的时间集中学习。
“从家里来到车站,陶师傅总会感叹,‘这个家回一次就怕一次。’”李燕林说,“在外工作谁都想家,陶师傅的儿子正上初中,他盼着每月能照管儿子的学习、与家人团聚。但一路上来回折腾颠簸,常常让他疲惫不堪。”
休息回家时,李燕林或陶贵林要沿着车站上方的山路爬一个多小时,先到一个叫礁石洞的村口,然后搭乘经过这里的汽车,才能到鹤庆或丽江坐往昆明的火车,再从昆明转车回家。
要是遇上雨天,山高路滑,李燕林和陶贵林常会在从车站到礁石洞村口的山路上摔跟头、浑身沾满泥水。如果是节假日,经过礁石洞村口的汽车大都坐满乘客,就要一直等到有空位的汽车开来,司机才会带他们离开。
今年春节,陶贵林休息回家,李燕林的妻子便从宜良来到诸葛城站,陪他在冷清的车站上过年。大年初五,陶贵林回车站接班后,李燕林和妻子到礁石洞村口等车,从上午8时一直等到下午3时,都没遇到一辆有空位的汽车,最后没办法,李燕林只好花200元钱,到村里雇了一辆“面包车”。
由于交通不便,休班时,如果得知有轨道车到车站作业,李燕林或陶贵林总会异常欣喜,因为搭乘轨道车不仅能省下车费,特别是能省去攀爬5公里崎岖山路的辛苦,也省去在汽车上不超过20米距离就过一个弯道的山路颠簸。当然,这样的欣喜,对他们来说很难遇到。
除了回家路上往返辛苦,买菜也是一件难事。顺着山坡往远处的坝子望去,远远地能看到一个叫北衙的村庄,李燕林和陶贵林平时买菜,都要在街天到这个村子里买。
“看着不远,但走公路有八九公里,走山路有五六公里。”李燕林告诉笔者,“两个人在车站时,我就走山路过去,往返各2小时,买菜1小时,总共要5小时。”
由于山路难走,李燕林经常主动承担买菜的任务。不过,尽管买菜艰难,但每次却不能多买,否则,一路上就会有吃不完的“苦”。
刚到诸葛城站时,李燕林还没有这样的体会,再加上感受到蔬菜在这个深山小站“弥足珍贵”,到街上后,看到一个个水灵灵、白净净的萝卜,李燕林仿佛看到能长时间储存的“宝贝”,一口气便买了10多公斤。回来时,爬一段山路,汗珠子便“噼里啪啦”往下掉,萝卜也不时掉到路上。最后,李燕林只得左手一个萝卜、右手一个萝卜、背上背着一筐萝卜,跌跌撞撞地在山路上走走歇歇、歇歇走走。
从这以后,李燕林有了经验,每次买菜最多六七公斤。不过,由于山路上布满石头、荆棘,经常摔跤不说,裤子也常被扯破。李燕林手上和脚上都有摔伤的瘀青,手腕上的一处,是雨天从家里提着蔬菜来车站时,在山路上滑倒后被石头割伤的。
李燕林还有一条买菜专用的牛仔裤,很厚实,不过已经被荆棘勾扯得破破烂烂。“不敢穿好的衣服去买菜,走一趟山路就破了。”李燕林说。不过,穿着这条牛仔裤,菜贩们都以为李燕林生活困难。“卖给别人3块钱一把的韭菜,有时候我还价1块5、甚至1块就能买到,菜贩们也是看人的衣着喊价的。”
李燕林和陶贵林打算自己开荒种些蔬菜,但是,车站周边除了石头,很难找到像样的泥地。他们从石头缝里刨出泥土铺在地上,却被每天下午如约而至的大风吹得四散飞扬,没办法,只好在一块五六平方米大小的薄薄土层里撒上菜秧,再往装食用油的塑料瓶里盛土栽种大一些的蔬菜,还从家里带来一些树苗,种到站房前土层较深的石头缝里。
标准,来自千锤百炼
安全,出于按标作业
诸葛城站每天有12趟旅客列车经过,此外还不时有货车和轨道车。由于大丽线采用CTC计轴站间自动闭塞法,列车进路由调度人员集中控制,李燕林和陶贵林不需要操作,只是在遇到非正常情况时,调度人员开放权限,将自动闭塞法转为半自动闭塞法,由李燕林和陶贵林确认现场情况操作。
平常时候,李燕林或陶贵林每天就巡查保养设备,同时练习标准化作业流程和非正常情况下确保行车安全的各类处置办法。
“我们每天都学习39种非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的行车组织规定,对其中16种在这里适用的开展对规对标,在一套模拟演练的计算机仿真系统上,时而把自己假想成扳道员,时而把自己假想成司机,变换着角色演练。”李燕林说。演练时,他们把一台数码相机放在身旁,摄录每天的对规对标演练情况,供段上和车间检查。
在李燕林每月的工作计划中,《站细》、人身安全、消防安全等各种业务知识学习交替安排,计划井井有条。
“段上对业务学习要求很严,我们更清楚自己到这里的目的和业务学习的重要性,一旦遇到非正常情况,每趟列车上都是1000多位旅客,我们必须确保他们安全。如果不清楚处理非正常情况的作业标准,那就失去了让我们在这里的意义。”李燕林说。
李燕林至今是大丽线上唯一有“车站值班员技师资格证”的人。1999年从部队退伍后,2000年至2003年,李燕林在昆明小石坝铁路机械学校脱产学习铁道运输专业知识,随后被分配到米轨铁路工作。
2007年,李燕林报名参加车站值班员技师资格考试。由于技师资格考试运用的是准轨铁路设备和知识,李燕林就用休息时间,跑到南昆线上的施家嘴站,跟着朋友学习准轨设备和业务知识,而后一举通过技师资格考试。
到大丽线工作后,李燕林和陶贵林每季度要到大理参加段上组织的考试,试题涉及《行规》、《技规》、《营业线施工管理》等内容,而且试题不断变化,成绩在80分以下还要被扣钱。但是,李燕林的成绩从没低过90分,陶贵林的成绩也常常在90分左右。
“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上班,工作都得老老实实按标准做、业务都要原原本本按要求学。不勤学苦练的话,再熟悉的业务也会生疏,也会忘记。”陶贵林说。
业务熟悉了,作业标准记牢靠了,在遇到突发的非正常情况时,即使一个人独自应对,李燕林和陶贵林也不慌乱。
2012年10月17日21时,一趟列车从西邑站向诸葛城站开来,陶贵林突然发现监控设备显示屏上所有股道变为红光带,红光带表示有车辆占用股道,但车站的股道里没有车辆停留。陶贵林立即向列车调度员、电务部门和广通车务段报告,让列车停在区间。
按照非正常情况处理办法,调度人员将分散自律控制模式转为半自动闭塞法,开放一定的控制权限,由陶贵林按照非正常情况处置办法操作。然后,陶贵林进入隧道,逐一检查股道情况和设备情况。随后,又经工务、电务及公安人员检查,发现是由于区间电缆被人盗割,导致设备显示异常。按照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办法,列车安全通过诸葛城站。
今年3月3日,洱源县西山乡发生5.5级地震,大丽线各站,广大线弥渡、栽秧箐站点有震感,昆明铁路局启动地震Ⅲ级应急响应,各相关单位立即开展出巡检查。诸葛城站由分散自律控制模式转为半自动闭塞法模式。
一连几天,各种出巡检查的轨道车、通过的客车和货车都在这里会让,车站要不断办理进路,行车室电话不断,李燕林忙得整整一天都没时间做饭,后来,还是广通车务段杨明海来到车站,李燕林才有吃饭时间。
从地理环境来说,诸葛城站算得上是很少见的车站。两端站场分别延伸进笔架山二号隧道和北衙隧道,两个隧道之间相距80米,这段距离却又是一座高高的铁路桥,横跨在被当地人称为“一线天”的险峻山崖上。如果遇有突发情况要进站场作业,李燕林或陶贵林要打开一道铁门,穿过一个150米长的阴湿潮湿的山洞,才能进入隧道里的站场。
“平常不进洞,进洞不平常。”李燕林告诉笔者,“我们进山洞就意味着有非正常情况要处理。只有平时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作业标准,遇事才不会慌乱,才能确保有序处置非正常情况。如果业务学不好、标准不清楚,连我们自己心里都会感到不安,又怎么让领导放心、让旅客放心?”
据李燕林介绍,空闲时,他们常常主动想象,假如遇到设备故障、暴雨、地震或其他各种非正常情况,应该怎样处理才能确保安全,通过预想不断巩固业务知识、记牢作业标准。
坚守,筑牢梦想根基
奉献,感知幸福源泉
除了生活条件艰苦,独自一人在车站时,李燕林和陶贵林还要克服心理上的孤独感。
“我和陶师傅都是有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又都当过兵,适应能力还可以。人不管到哪儿,改变不了环境,就要努力适应环境。”李燕林说。
白天,山岭里寂静无声,绝少见到人影,偶尔有上山砍柴的当地人路过,李燕林或陶贵林都会热情招呼,邀请他们坐下喝口水。
有一次,一位当地老乡和他们唠了唠家长,第二天再上山时,给他们送来一块腌腊肉,对李燕林说:“兄弟,给你们送点菜,成天一个人守在山里,要啥没啥,怪可怜的。”虽然冰箱里放着买来的猪肉,但那位当地人的热情让李燕林很感动。
每天15时后,山上开始刮风,风里夹杂着沙石和泥土。行车室屋檐下唯一的一盏室外路灯,几天前被刮坏了,晚上出来只能靠月光和手电筒照亮。
夜晚,山风呼啸,松涛声一阵紧似一阵,草木、怪石都显出突兀的黑影,李燕林或陶贵林就在屋子里,通过电视看看山外的世界。虽然段上为他们安装了卫星电视接收机,电视能收46个频道,不过,能看的只有10多个频道,一些用民族语言播音的频道是听不懂的。
2012年3月,李燕林从西邑买来一条小狗,每天精心喂养,一个人在车站时,狗就成了李燕林或陶贵林的好伙伴。但是,过了5个月,这条狗终于耐不住寂寞,出去“云游”一趟,从此“远走他乡”。“我们把他养大,它却跑了!”李燕林开玩笑说,“不过也没办法,它长大了,大概想媳妇了吧!”
李燕林每次回宜良,妻子总是嘱咐他说:“你好好上班,家里不用你管,有我呢。”然后,妻子会给他做一桌子好菜。在诸葛城站,想家了,李燕林就会给妻子发发短信,或用手机上QQ和妻子聊天。“电话是长途,打一次要一二十元,而且山里信号不好。”李燕林说。
除了妻子,李燕林的其他亲人并不知道诸葛城站的实际情况,问起李燕林,他就说车站的环境很好。有一天,李燕林的姐姐不知从哪儿听到消息,打来电话问:“兄弟,听说你在那边住在山洞里?”
“没有,在山洞外呢。”李燕林说。为了不让姐姐担心,他说,“这里车站虽然挨近山洞,但周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休息回家,我们走一段路就可以到公路上坐车。”姐姐要来看看他工作的车站,李燕林连忙劝阻说:“还是别来了,大老远的,你们常到宜良家里来就行。”
而陶贵林的妻子和儿子,却从没来过诸葛城。“2009年我在大理北站时,他们来过一次,但被大风刮跑了,以后再也不愿来。”陶贵林说。
原来,陶贵林刚到大理北站时,托在大理的战友帮儿子联系到一所学校,想帮儿子转学。没想到妻子带着儿子来到车站,吃米线时,因为桌子上铺着塑料布,被风一掀,塑料布连同盛米线的碗被刮出两三米远。儿子一跺脚说:“鬼地方,米线没蒙自的味道,想吃一碗还被风刮跑,晚上风又把门窗吹得响个不停。”再后来,因为听说广大线曾发生过地震,更是铁了心要回蒙自。
现在,当妻子和儿子问起诸葛城站的情况时,陶贵林说:“像咱们米轨上的‘人字桥’,中间一座大桥,两端是隧道。儿子便把嘴一撇,即使放寒暑假也不愿来。妻子因为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又要操持家务,也忙得没时间到诸葛城看上一眼。
生活是孤独、单调、寂寞的,但是,李燕林和陶贵林努力把小站上的生活安排充实。除每天工作和学习外,车站应有的制度办法、管理机制一样不缺,甚至,每个月,李燕林和陶贵林还要面对面召开一次两个人的车站职工大会,分析总结上月工作情况、核对食堂账目、安排下月学习和演练重点。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李燕林说,“车站再小,也要严格执行车站的管理办法、制度。一来计划安排细致能充实我们的生活,二来即使到了别的车站,也不会有任何工作会生疏。”
两个人在车站轮班的10天时间里,休班时,李燕林会到山上寻找树根和石头,然后琢磨着怎样打磨,再做成根雕或奇石藏品,这是他到诸葛城站后培养起来的兴趣爱好。此外,他自己到山上抓来一窝蜜蜂,自制一个蜂箱养蜂,每过一段时间割些新鲜的蜂蜜。还买来一些鲫鱼,养在车站旁的水渠里。陶贵林则会在休息时到山上“下套子”,逮几只野兔回来改善两人的生活。
“这里的生活很寂寞,但是,没有任何工作是不需要忍受寂寞和枯燥的。歌星在舞台上光彩夺目,但台下也有一年年、一遍遍不断苦练的辛劳。只要安全保住了,该拿的收入拿到了,家人幸福平安,自己每月能用休息时间陪陪家人,我觉得这就算幸福了。”李燕林说,“而且,也只有守住了安全,才会有这些实实在在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