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9项重点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形成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支线铁路、城际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所有权、经营权率先向社会资本开放,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既有干线铁路。(5月7日中国网)
身负高额债务的中国铁路,如何实现良性发展是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今年一季度铁路税后亏损金额达68.76亿元,随着成本上升和铁路总公司债务压力增大,铁路筹资必须另辟新路才能完成规划的里程数。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原铁道部就已经开始向各个地方下放城际铁路修筑权,获得自主权后,各地方热情高涨,纷纷加大铁路项目投资,在更多领域探索融资渠道。今年4月16日,国家铁路局三定方案正式公布,14项审批权被取消,旨在进一步拓宽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向社会资本进入铁路伸出了“橄榄枝”。
推动铁路改革,释放制度红利,当需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的活力。社会资本入路是缓解铁路债务危机,加快铁路建设步伐的有效举措,但社会资本入路面临门槛高、体制僵化、机制不灵活、话语权少、回报周期长等现实困难,社会资本入路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先期试水的几家企业相继退出收场。面对曾经的“玻璃门”、“弹簧门”,社会资本是否有胆量试水?
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传“改革”强音,给有意进入铁路的社会资本吃了颗“定心丸”。社会资本想在铁路的饕餮大餐中分一杯羹,首先要选准突破口。社会资本入路是以盈利为目的,铁路目前的局面是“以货补客”,客运首先要保障公益性,因此基本处于亏损状态;与此相反,运煤线路则属难得的“赚钱线”,如何划分民资的进驻领域,则需要根据市场进行细分,细化资本的运作路径,方能既消除社会资本的后顾之忧,又实现铁路的增量提效。其次要获取话语权。铁路建设投入巨大,少则几十亿,多则上百亿,一般的社会企业投不起,即便进入,由于股权较低,也很难有话语权。只有抱团入路,占据控股地位,才能获取经营主动权。还要创新经营机制。在铁路本身的公益属性和常年累积的政企不分的体制沉疴下,社会资本进入后,企业的效率诉求与制度的惯性会产生矛盾,这个矛盾短期内不会消除。社会资本必须熬得住,进而化解这个矛盾,这就需要铁路和民资双方共同努力。铁路需摆正姿态,确保利益区划的平衡,保障社会企业的市场权利。社会企业也要明确,进入铁路并不意味着要减弱公共服务的责任。既要确保铁路的公共属性不稀释,又要确保资本的市场空间不压缩,这必然要求“行政的归行政,市场的归市场”,通过创新经营机制以平衡博弈。
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在当前铁路改革深水区中,激活社会资本是关键,既需要政府职能的转变,落实公平待遇,打破行业准入垄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也需要铁路企业给社会资本一个更加公正的环境,打破行业经营垄断,加快形成投资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铁路改革红利方能助力中国经济快速升级。(作者系评论员 李忠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