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至26日,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专家组成调研组到东北三省,和当地气象、农委等部门专家一起,调研低温、春湿、春涝情况,了解不利气象因素对水稻育秧、玉米播种的影响。
从北京出发,调研组利用短短几天时间,到达辽宁省大洼县、昌图县,吉林省公主岭市、前郭县、扶余县,以及黑龙江省双城市、庆安县、北林区,走进田间地头,钻进育秧大棚,来到农民家中,对低温、春湿、春涝程度,为农气象服务情况和农民实际需求深入了解,为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农民增产增收行走奔忙。
“没有气象服务,大棚育秧指定不行”
育秧盘在大棚里整齐地排列着,里面是一片嫩绿的颜色。这些水稻的秧苗只有针一般粗细,柔软中透着坚韧,油油地向上生长。
“像这样的秧苗,一亩地需要几盘?”“18盘到20盘。”“这样的育秧大棚县里有多少?”“3000多个。”
调研组成员、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副主任侯英雨和大洼县农经局副局长李宝山隔着两米远的距离对话。
这里是该县的水稻工厂化集中育秧基地。大棚外,刮着六七级大风,吹得棚上的塑料壳哗哗作响,形成很大的噪音。
大洼县局已经提前发布大风蓝色预警。县气象局为大棚免费安装的“温室娃娃”挂在大棚一隅,上面实时显示着温度、湿度等情况。
“大棚育秧占全县水稻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使用这种大棚可以充分保湿保温。”大洼县气象局局长李俊和说。在着力发展“四子工程”的盘锦市,大棚育秧的比例达到70%。
“如果没有气象服务,大棚育秧指定不行。”李宝山这样说。
在黑龙江省庆安县,已经全部实现大棚育秧。
“大棚育秧的秧龄大约是35天左右,比小拱棚育秧提前10天左右。这就为水稻移栽赢得时间。”庆安县农业局副局长许彦春介绍。
“催芽、育秧对天气的要求特别高。我们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电子显示屏上的气象信息。”庆安县久宏智能化水稻催芽育秧示范基地技术人员李振兴说。
“为老百姓做事一点不能‘唬’”
汽车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疾驰。两边是大片未整的玉米地。车到昌图县,天空下起密密的雨滴,洒落在这片由漫岗地和低洼地组成的黑土地上。
昌图是辽宁省优质玉米生产基地,该县的粮食产量占辽宁全省的六分之一。“当地政府对气象局服务老认可了,什么时候播种就听气象局的。”辽宁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副处长陈鹏狮说。
“今年的玉米播种形势怎么样?会推迟多长时间?”调研组里的中央气象台中期首席预报员王秀文问。
“今年低温、高湿双碰头,玉米播种比往年推迟一周以上。”昌图县气象局局长孙福江说。
以前,昌图是十春九旱,当地人总结说“春雨贵如油,墒情比油贵”。今年,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春湿,土壤湿度达到80%以上。
“我们告诉村民,要选取玉米早熟品种,抓紧时间晒地、增加低温,尽量在5月10号之前播种。老百姓要改变传统,可以选择整地、播种、施肥、撒药一次性完成。”孙福江说。
“温度受小气候影响大,观测场观测和地头观测代表性不一样,地头数据更实用。昌图西北地区是沙土地,渗透性好、散墒快,对这里的农民我们提醒越早种越好,温度低一点也不怕。我们经过长期观测实验得知,温度高的时候,玉米向上生长;温度低的时候,玉米向下生长,根系越长越发达,后期就更加抗倒伏、抗病虫害。”在昌图气象人的脑子里,有一大套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方法,他们把这些方法及时告诉农民。
“精神和梦想比什么都重要。我的精神和梦想是什么,就是用心、务实地为百姓做事,一点都不能‘唬’。”孙福江说得很郑重。记者在惊诧之余,也感到他肩负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气象信息传递渠道需要更畅通”
每到一地,调研组都会询问土壤墒情,了解水稻育秧和玉米播种情况,详细记录育秧大棚和玉米整地进展。
采访中,记者也一直关注气象信息传播问题。通过哪些渠道得到气象信息?记者把这个问题抛向所经过村落的农民。
“天天晚上看省台的天气预报,看看第二天会不会下雨,温度多少。”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吉拉吐乡鲜丰村村民王永瑞说。
“没有其他渠道获知天气预报吗?”记者问。村民茫然。
“村里有大喇叭吗?”“有。”
“播天气预报吗?”“不播。”
“有电子显示屏吗?”“没有。”
同行的当地气象部门人员解释说,村里都有大喇叭,但是一般的气象信息很少播,没有专人负责;电子显示屏乡镇有,达不到村村都有。手机短信倒是很好的渠道,快捷、有效,但也只发给种粮大户,如果每个村民都发,实在有困难。
在吉林省扶余县善友乡后官村,村民刘广友正在承包的6垧地里忙活。
刘广友说,去年,甜瓜苗移栽以后,正好碰到春晚霜,把秧苗都打蔫了。“要是早知道下霜,我说啥也不会移栽啊。” 损失很大,刘广友说起来很后悔。
“你把手机号说给我,我以后给你发气象短信。”当地农气专家说。这些农气专家经常到农村走访“接地气”,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把很多农民纳入短信发布平台。
“收费不?”“不收。”
“那老好了!”“你把收到的信息传递给周围的人,好不好?” 刘广友高兴地点头。“你们夏天来,我请你们吃甜瓜!”走出很远了,刘广友朝调研组大声喊道。
“现在大家对天气预报的准确率都比较认可,但是在气象信息传递渠道上还不是很畅通,也没有很强的针对性。比如说,虽然有很多气象信息传递渠道,但是村民能接收的方式还比较单一,气象短信等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提供每天的最高、最低温度,但是作物生长需要平均温度,我们没有报。很多科研项目出成果了,但是真正用起来的还很少,我们期待更多科研成果落地。”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农气专家郭春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