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级地震,此后又发生多次余震。震后的雅安,各种救援工作能否有效进行,震区人民能否平安度过震后危险期,天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震是否会引起气象异常?除了降雨,还有哪些天气因素会对震区产生影响?是否会形成“堰塞湖”?某网与某网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某网首席气象专家李小泉和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水文地质气象室副主任赵鲁强。
访谈现场
“地震引起气象异常”并无科学依据
芦山地震后,当地多次出现降雨,是不是地震导致了天气变差?
李小泉说,并不是每次地震后都会有明显降水,例如新疆地区的多次地震前后并没有出现降水天气。他认为,虽然有人提出过地震与天气变化有某种联系的说法和设想,但目前并没有充分科学依据来证明地震以后下雨是因为地震引起的或是跟地震有什么关系。
赵鲁强说,有观测统计显示地震以后如果遇到下雨的天气,降水量会有所增幅,但是这种现象的理论基础还待研究。
对于有媒体报道“地震之后会有助于当地水汽增多”这一说法,赵鲁强认为,如果从气候变化角度来讲,比如说在一个长时间段内地震的多发性,这是有可能的,但也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或者理论基础。
4月23日夜,芦山县城余震不断,降雨持续,震区各安置点都急需做好防雨。
震后救灾天气因素至关重要
雅安有“雨城”、“天漏”之称。李小泉向记者介绍,雅安芦山是在成都平原到青藏高原的一个过渡地带,山高谷深,像一个“喇叭口”,导致气流容易在这里汇集抬升,从而形成降水。在我国大陆地区中,雅安是降水最多的地方之一,4、5月份平均降雨量最高能达到80-110毫米,平均雨日也比较多,基本以小到中雨为主。
李小泉说,降雨对震后的影响首先是容易引起滑坡、崩塌甚至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为地震已经导致土石疏松、松散。其次,降雨会使灾区帐篷进水、放在露天的防灾物资淋湿、交通受阻等等。赵鲁强说,灾区即将进入雨季,降水量如果很大,还有可能导致形成山洪、堰塞湖。
4月20日,因地震造成山体滑坡,道路受阻,救援人员徒步赶往救援现场。
气温对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也是一项考验。气温升高时,病菌容易滋生和传播,特别是肠道疾病易发,确保食品卫生、饮用水清洁就更加重要。晚上温度较低时还要注意受灾群众和救灾人员的保暖御寒问题。
另外,赵鲁强说,由于一些防震棚和简易板房的结构是金属的,做好防雷措施非常重要。四川省气象局已经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在灾区临时安置点加装避雷设备。
赵鲁强说,灾区进入雨季以后,降雨增多、雨量增大,山洪、堰塞湖的威胁可能会增大。目前,气象、水利、国土部门三方都在共同密切监测降水的变化。雅安地处山区,有很多小溪流,地震以后产生滑坡把溪流堵住了,使水位慢慢积高,形成一个小湖,这就叫堰塞湖。堰塞湖水位越积越高,如果突然垮塌,对下游的影响就非常大。李小泉说,芦山地震后出现了堰塞湖,但影响不大,据了解当地已采取排险、加固措施。
俯瞰地震灾区宝兴县城边的滑坡山体。
赵鲁强认为灾区对灾害风险的排查力度和排险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应及时撤离灾害风险点的群众,广泛并有针对性的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灾后过渡性安置和重建应考虑气象因素
黄金72小时救援时间过后,灾区重建工作也被提上日程。专家认为,灾区重建一定要考虑气象因素。比如什么地方容易出现山洪泥石流不能建房子,通过这次地震就可以很好的调查清楚,根据各地的气象条件情况安排好重建的位置、规模,更好地做好规划。
赵鲁强建议,在考察、科学推算的前提下,在受灾群众居住区的周边建立缓冲坝或者拦沟坝,为减灾赢得主动权。泥石流、山洪发生之前一般是有征兆的,我们应该做好科普宣传,让更多的群众了解这些灾害前的征兆,能够提前做出大致判断和反应。灾区重建工作应该进行综合全方位的考虑,但终归最重要的两个字是“安全”。
李小泉说,新房建成之前,灾区帐篷这种临时住房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汛期到来之前应做好临时住房、过渡性住房的防汛防雷准备。气象部门也将为山林防火、防暑降温等工作做好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