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新基金法还是很期待的,是重大的发展契机。但归根到底,要想谋求发展,还是得练好内功,做有底气的业绩。”一位私募大佬对即将于今年6月施行的新基金法充满了期待。新基金法将非公开募集基金纳入管理范围,符合规定的私募基金未来还可以发行公募产品。然而,“公路”开放,私募要如何奔跑?
广东乾阳投资董事长何辉表示,以前私募凭借信托平台发行产品,新基金法实行后,私募在基金业协会进行备案,即可以直接募集资金,监管部门对恶意操纵股价、内幕交易等违规操作的监管更有经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投资者对私募管理人违规操作的担忧。
根据相关规定,私募开展公募业务的门槛为“成立3年以上,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管理规模不低于20亿元”。而私募的规模一向是个谜。一位资深私募研究机构人士表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底规模在20亿元以上的私募公司超过20家,既有专注于做股票投资的私募,也有发展固定收益业务的私募。股票产品规模较大的私募有重阳、泽熙、星石、朱雀、金中和等,债券类目前较为成功的则有乐瑞、佑瑞持、鹏扬等。前博时基金副总裁蔡明2007年创建的深圳民森投资,则在股票与债券产品中均取得了较好发展,预计规模已经超过了50亿元。
天马资产董事长康晓阳认为,新基金法给私募带来的一个变化就是冲破渠道垄断。过去私募没有“身份证”,只得借助信托、券商、银行的渠道,致使其成为渠道的“打工者”。但投资最核心的资源是管理者,是会赚钱的人才,没有哪一个行业是靠渠道取胜的,我们并不一定想做公募,公募和私募天生的血液基因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所有私募管理人都愿意做公募,但是有些人肯定愿意。
此外,新基金法还大大拓宽了私募的投资领域,明曜投资董事长曾昭雄表示,“对单个私募而言,重要的是自己如何定位,投资理念是什么,专注于什么领域,给市场提供什么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