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平顺县浊漳河峡谷S324公路二十余公里范围内有八座鲜为人知,却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庙寺院,这些古迹沿着浊漳河流域,在太行山腹地一些偏远村落和神秘山谷,延绵陈列,可比作一串时光的脚印。
堪舆术中的大云院
屋顶又称屋盖,是中国古代建筑外形的最显著的标志。各种各样的屋顶名称,往往也就是单体建筑的名称,如庑殿、卷棚等。屋顶有两类:一类是平的或近乎平的,另一类则作成铺瓦的斜面。前一类有两种形式:筑成稍有倾斜的平面,称为平顶;筑成中部略高的弧面,能向两面排水,称为囤顶。
后一类斜坡屋顶,其倾斜度一般为50~66%,坡面呈略向下弯的弧线,决定坡度及弧线的法则即是举折或举架。斜坡屋顶的结构形式,主要有:
一面坡屋顶
全屋面向一侧倾斜排水。常见于山西陕西一带的民居院落,坡面朝向院内,一则西北少雨,雨水向内流便于收集;二则讨个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口彩。
两面坡屋顶
用人字形的抬梁或穿斗架做屋顶构架,顶上垒屋脊,前后出檐排水。两面坡屋顶常用普通建筑,民间建筑中最常见。硬山顶最为常见,悬山顶稍为讲究,规格略高。
硬山顶,左右两端均封砌于山墙内的两坡顶。
悬山顶,左右两端延伸出山墙外成两面坡。
卷棚顶,屋架四架梁上立两个瓜柱,并列两个脊檩,上加弧形罗锅椽,两坡相接处呈圆弧形;不用正脊,两山可以做成硬山顶、悬山顶或歇山顶。
四面坡屋顶
庑殿顶,两山用丁栿做成斜坡屋顶,与前后屋面45°相交,上加角梁、隐角梁,直抵正脊,屋面四向排水。前后两坡相接处,在脊上垒正脊,左右两坡与前后两坡相接处,在角梁上顺斜坡垒垂脊。这种屋顶因共有五条脊,又称为“五脊顶”。这是最高等级的建筑规格,一般仅用于帝王所用主殿或皇家寺庙的大殿。比如故宫太和殿,十三陵长陵大殿,都是重檐庑殿顶的格局。
歇山顶,在两山用丁栿承山面承椽枋,屋顶下部形成一至二椽深的四面斜坡屋顶。屋顶上半为前后两坡,两坡相接处垒正脊,两坡左右各垒垂脊。下半四角垒脊,以其有九条脊,又称为九脊顶。这是较高等级的建筑规格,一般为皇族建筑所用,也常见于大城城门和寺院主殿,比如天安门。
盝顶,屋架平梁以上不用蜀柱和脊?,屋顶上部做成平顶,下部做成四面坡四向排水。平顶四周与其下坡顶相接处垒屋脊。
庑殿顶、歇山顶、盝顶四角均可做成翼角。
攒尖顶
宋式用簇角梁,清式多用抹角梁,构成平面正圆或正多边形的屋顶构架,屋顶呈圆锥、方锥或多角锥体,顶上安宝顶或宝珠,多用于亭榭。屋角也可做成翼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