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留表示,救助站经常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作人员,其中有很多人是半夜才到,安排这些人的住宿成了救助站的一大问题。这是除了资金短缺外,让他作出将楼租给酒店决定的另一原因。
“其实我们什么也落不下,就剩下一个方便安排全国工作人员住宿的好处。”李金留说,将楼租给酒店所得的租金,根本不会经过救助站账户,而是直接上缴给昆明市财政。
救助站主管部门——昆明市民政局表示,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救助站租楼所得租金肯定会上缴到市财政,但暂时不明白救助站是否已收到租金。李金留说,因为百顺酒店还在试营业阶段,所以租金暂未收取。他还表示,租楼的决定是救助站作出的,曾上报市民政局。但市民政局一名负责人昨日接受采访称,未收到过救助站任何“租综合楼部分区域给宾馆”的书面文件。
而当初的想象规模,李金留表示,“是基于发展的考虑,为未来预留空间。并且办公区域也只是暂时的,可能改成儿保中心(未成年人)的住宿。”
救助规模与宣传资料相比有缩水
在救助站留下自用的区域,1楼暂时空置,2-6楼,每层楼中间位置均有一道门与百顺酒店相隔。2、3楼是办公区,4、5楼为未成年人安顿宿舍,但未见被救助的未成年人,也看不出有人住过的痕迹。6楼为教室,室内椅子尚未拆封。
李金留说:“目前楼里的儿保中心已投入运用。但这几天厕所坏了,所以安排孩子们住在旧的儿保中心楼。”
4、5楼的未成年人安顿宿舍,房门运用的是刷卡式门锁,内部装修布置让人联想起普通酒店双人标间。李金留否认这些房间会被用作酒店经营,而运用刷卡式门锁是因为“对儿童的救助是强制性管理,救助站怕运用普通门锁会出现安全隐患”,他表示,目前所有的房门卡,均在救助站工作人员手中。
目前,救助站官网宣传资料仍称,位于这栋楼中的“未成年救助保护中心容纳200张床位”。
实际上,该楼救助站自用区域内,4、5楼每层有25个房间,每个房间两张床,共100张床位,与当初的宣传相比,规模缩水一半。李金留解释:“现在没钱,暂时不能买充足多的床铺。资金到位后每间房要放4张床。如果还不够,会把3楼也改造。”
李金留还表示,目前搬入该楼的工作人员均来自“儿保中心”,“并且原来也没有规定说工作区域一半,儿保中心一半,所以不存在‘占了儿保中心原有空间’的说法”。
李金留介绍,他的办公室目前仍在老办公楼,目前搬进新楼2楼的有分管儿保中心和后勤的两个副站长。
四重逻辑悖论
昆明市政府救助管理站一栋新建的6层大楼最近让网民“不说不快”,原因是该楼一分为二,一半变身为了酒店。站方昨日证明此事属实并进行了解释。围绕网民的质疑和站方的解释,出现了几重逻辑悖论,谁能帮救助站解开难题呢?
悖论一:救助站出租大楼一半区域办酒店的原因是“财政拨款有限,资金短缺”,但盖这个楼就花了财政拨款2033万元。当初说好的救助,现在也削减了一半。有钱盖楼,没钱办正事?
悖论二:以救助名义争取到拨款,盖好楼拿去出租办酒店,规定用途大逆转,谁说了算?
悖论三:救助站认为出租办酒店这事其实“落不下好处”,因租金会上缴市财政,活雷锋?
悖论四:将来,救助孩子的宿舍“一个房四个床”才能完成当初预计的救助规模,但同一个楼的领导办公室又很宽敞,这是闹哪样呢?
【火车票网上预订就上:pay.huigongj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