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的票价要市场化了,大众的心里都开始犯嘀咕了“这是要涨价了?”,“涨价”这个词太敏感,网上议论五花八门,鄙视者有之、谩骂者有之、诋毁者有之、担心者有之,而客观对待者甚少。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大众对铁路动态关注度高;另一个是大众对铁路运营情况不明。
铁路承担着我国一大半的运输任务,可以说90%的人都坐过火车,根据去年全年的旅客发送量,相当于全国人口平均每人乘坐1.6次,因此受到大量关注也属正常。铁路在我国是半军事化的企业。这其中有许多是公益性的运营,对抢险、救灾物资运输;支农物资运输;军运物资运输;伤残军人、学生的运输;军运客运;市郊旅客运输;铁路支线运输;公益性铁路建设并交付运营的项目;特定物资运输这九种运输任务都是公益性的。公益性就意味着自掏腰包补贴,意味着亏损。抛开公益性运输不说来说经营性运输,近年来铁路增建了多条铁路线路、提高了列车车体的质量、增加了列车的数量、提升了服务旅客的品质,这一切意味着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增加了运营成本,但票价基本没有提高。就拿大众关注度最高的春运来说吧,看上去票价在春运的时候提升了不少,但即便这样,还是大面积亏损。春运的客流在节前普遍为返乡,节后普遍为返厂,这种客流量的特殊性导致车次往返时必有半趟属于空车,完全没有收入。而一张江西鹰潭到浙江温州,行程575公里的临客车票只需要38元。
那么铁路会不会因为以前亏的太厉害,现在票价市场化了就报复性涨价呢?笔者认为这不大可能。进入市场化只是为使票价更合理,例如京沪杭,武广,京汉等350公里以上客运专线,面向的是高消费客户群体,其高档的一等车厢,商务车厢因为需要提供更快速、更舒适的高档服务,票价稍作提高可以接受。而各大中小城市,需求不那么强烈的地区,应不会涨价,有些地方甚至有跌价的可能。
总之,票价市场化意味着铁路要抓住市场必然会提升铁路的整体质量,也意味着随着市场的波动票价也会如公路、航空一样有所波动,但绝对不可能所有的票价都只涨不降,任何时候的票价都只涨不跌。所以还应理性面对,静观其变。毕竟铁路总体来说依然还是公益性的,受益的完全是我们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