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不仅是一项事业,还可以作为一个产业。在信息化的今天,应当加快我国科普产业的发展,同时,建立科普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机制。”全国政协委员、福建泉州市科协主席骆沙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骆沙鸣说,目前我国的科普活动日趋组织化,科普展教、出版、教育、玩具、旅游和网络等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应当加紧制定我国各项科普产业和科普产品的标准化体系,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他建议在全国规划若干个科普产业园,解决科普产业的配套支持、配套资金和配套服务,加快产业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人才的聚集。应当将涉及科普产品创意设计、数字科普、科普动漫、服务外包等特色企业聚集到科普产业园区内。
当前,许多科普活动和展馆缺乏活力和吸引力,持续投入不足。为此,骆沙鸣建议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赠科普活动和场馆建设,建立科普资源对外开放的共建共享机制,鼓励企业办各种产品产业专业馆,并开展工业旅游教育活动。
例如,科普展馆可以与企业合作,允许企业在科普展馆通过高科技视觉及互动手段展示其产品,做到科普展教与工业产品展示相结合,这样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还可以增强展馆的吸引力。“泉州制造业比较发达,企业有热情开展工业旅游,展示其产品的制作过程和产品科技特点。一方面延伸了产业,另一方面使游客学到了很多知识,提高了科学素养。”骆沙鸣说。
针对科普人才短缺的问题,骆沙鸣建议把科技人员参与科普活动作为技术职称晋升的必需指标要求,同时将科技人员从事科普活动或科普创新的成绩纳入研究所的考评体系。此外,还应建立科普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支持科普作家和创作团队进行创作,让更多大牌科普作家脱颖而出。
“要加强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参与,推动社会科普资源的整合,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社会化科普工作新格局。”骆沙鸣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