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演员陈佩斯曾经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一个小品中说,全国说话最快的人是天气预报主持人。因为央视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语速曾经达到每分钟530字。
“一般情况下可以接受,有的时候话说得太快了。”很多人这样说。
《天气预报》节目时长5分钟,主持人出镜1分40秒。主持人希望不漏掉可能导致灾害的天气内容,所以说话经常像“机关枪”一样快。这么快的语速,这么短的时间,传播的信息是否能够满足公众需求?
来自云南的全国人大代表邓前堆说,他每天都看天气预报,尤其是来到北京以后:“这边的天气和我的家乡差别很大,这个季节必须根据天气预报选择穿什么衣服。”
在全国人大代表龙飞凤看来,天气预报的内容应该增添一些提示性的内容。“人们需要了解一些应对灾害天气的知识。如果天气预报时间能够长一些,就能加入更多实用信息。比如打雷了,提醒老百姓不要在树下。这种提示对人们非常重要。”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也赞同这种说法,他说,目前天气预报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局地”、“阴有小到中雨”,这些语言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加入一些科普知识、名词解释,更能帮助公众了解天气。”
这种诉求存在,说明公众希望了解如何避免不利天气对自身的影响。不过,在目前的情况下,以秒钟计算的《天气预报》时间非常宝贵。
“中央电视台晚上7点半的《天气预报》时间毕竟有限,有些内容无法提及,希望各地的天气预报能够多给大家传授一些防灾常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张占宇说。
想了解更专业的气象服务,不能仅仅指望这1分40秒的时间。“辽宁有个‘121天气预报服务’,拨打121就可以一天3次收到天气预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一直研究水稻,在水稻育种、播种、收获期,他几乎每天都会了解详细的农业气象信息。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也认为,要满足大家不同需求,《天气预报》的时长肯定是不够的。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网络及其他渠道多进行科普宣传。
不过归根结底,人们对气象最直接的需求,就是想了解明天下不下雨、温度如何。来自山西的人大代表申瑞涛认为,在时长有限的情况下,预报的准确率才是最为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