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率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威胁。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众多政协委员关注气象灾害,在完善防御机制上分享了真知灼见。
强化基础设施 化解灾害风险
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突出,许多城市出现了“逢雨必涝”的尴尬局面。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有清建议城市建设部门应与气象部门加强合作,在城市改造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气象因素,根据各地区降雨量的不同科学调整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
胡有清告诉记者,应当弄清楚暴雨灾害的成因、时空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降雨等值线、暴雨强度分布图、洪涝灾害分布图、洪涝灾害潜在危险性等级图等,制定防治对策。
民盟中央在其提案中指出,鉴于近年来北上台风增多,应在北方沿海地区的建筑和设施设计中提高抗御台风的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泉州市科协主席骆沙鸣建议在地铁口、公交车站、商场、高速公路入口等人流集中的地点安装提示牌,在遇有灾害天气的情况下可以循环播放预警信息。
加强应对极端天气的科技支撑是防御灾害的有效手段。九三学社中央在其提交的提案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大幅提高了气象灾害综合探测能力和预测能力,但在时间精度、影响范围和时空分布等方面仍显不足,应进一步加大有关投入,提高灾害天气的探测和预测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阿坝州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福耀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开展全面、彻底的隐患调查和动态巡查是有效防御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基础。他建议国土、环保、水利、农业、林业、气象等相关部门,统筹各方资源抓好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水土保持、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各项工作,切实提高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水平。
完善机制 纳入绩效管理
针对目前气象灾害防御管理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存在的缺位和空白,九三学社建议在省、市、县政府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办公室设在气象部门,指挥长由政府分管气象的负责人担任,各级政府为气象灾害防御的责任主体,政府主要负责人为责任人。同时成立气象灾害防御中心,负责日常灾害监测预警预估、灾害机理研究等工作,为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提供技术支撑。
九三学社建议,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中,明确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在本区域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组织和领导角色,实行首长负责制,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为主要责任人,把气象防灾减灾纳入政府绩效管理。
九三学社还建议制定气象灾害分灾种的政府规章,在法律上明确政府、部门以及公众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明确气象部门“发令枪”的作用。
骆沙鸣告诉记者,北京“7·21”暴雨灾害暴露出应急预案缺乏实际效力,许多地方的应急预案没有投入到具体的实际操作演练中。他建议完善气象灾害重大灾情应急处置管理机制,加强应急指挥机构和能力建设,定期开展应急疏散逃生演练,提高社会动员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蔡建国认为目前我国危机管理存在快速反应决策机制效率低、信息传播机制不灵敏、危机后的恢复重建缺乏社会参与等问题,他建议建立危机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健全问责制,努力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号召民众积极参与、互帮互助、共渡难关。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黄廉熙也认为应当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开展日常化的应急演练。他同时强调,发生灾害后不能仅靠政府的救助,应当明确慈善组织和义务救助者在应急救助中的地位,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助。
全国政协委员、防灾科技学院副院长刘春平建议建立国家减灾基金,资金来源可以是政府财政拨款、社会捐助和减灾彩票。他告诉记者,可以借鉴我国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发行的成功经验,发行减灾彩票,将所募集的资金纳入基金管理。
加强宣教 提高公众能力
提高公众的气象灾害知识和应急救助常识是有效应对灾害、减少损失的重要手段。
刘春平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对中小学防灾教育重视不够,防灾教育以认知为主,与实践严重脱节以及缺乏实践教材和专业教师,导致学生的防灾自救能力严重不足。他强调,中小学防灾教育多以灾害理论的认知为主,宏观认知教育多,对学校及周边学习、生活环境的灾害风险的认识不足。他建议在中小学教育中增加防灾教育。例如,在小学的“科学”课程中增加常见灾害的防灾减灾教育内容;在中学的“地理”课程中融入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内容。此外要加强应急演练实践,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防灾教育的考核。
全国政协委员中唯一的中小学教师庞晓丽说,由于高中阶段没有相应的课程安排,目前中学在气象灾害科普教育上非常欠缺。她告诉记者,现在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加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教育十分必要,并认为,可以在中学的“地理”课程中开展气象科普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地学院教授李长安告诉记者,政府在灾害防御和抢险救灾中发挥着主要作用,首先应当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科普工作,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能力。
此外,许多委员建议加强对科普工作的政策支持和产业激励机制,扩大宣传,营造全民科普的良好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