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拥挤、焦灼、疲惫……这些略带伤感和无奈的词汇将会成为未来数十天的“中国表情”。原因很简单,春运来了!一张小小的车票,不仅让那些急于回家团圆的人们爱恨交加,更使中国的交通行业再次承受着史无前例的巨大考验。
数据显示:今年春运期间,全国旅客发送量预计将达到34.07亿人次,比上年春运实际完成增长8.6%,其中铁路旅客发送量约2.25亿人次,增长4.6%;公路出行31.04亿人次,增长9%;两项合计占总数近99%。其他则通过民航、水运回乡返程。在这短短的40天时间里,以平均每人返乡、回程乘坐四次交通工具计,约有8亿人参与到这场史无前例的“春运大迁徙”中。
为何中国人对“春运”这般钟爱?又是什么造就了这场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呢?除了其中蕴涵着人们对家的向往、对亲情团圆的渴望外,还有一个特殊原因在于:东部和中西部的地区发展差异,形成了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而这些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除了生活习惯等方面因素的的影响外,自身素质、职业技能、文化水平等都促使了他们难以真正融入到所在的城市。所以每到佳节之日,他们就不得不像候鸟一般,迁徙于农村和城市之间。
由此看来,春运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而并非人人愿意参与而又可以马上解决的现实问题。既然是社会问题,那就要从根源出发,寻求化解之道。
从上世纪的知青探亲流、学生流、民工流,再到如今的多种因素叠加的混合客流,中国的“春运”已走过了近60年的光景。在这60年中,以铁路为例,从1954年的日均客流量73万人次,到今年的562.5万人次,客流量激增了7.7倍。人们的出行也不再是简单的探亲、访友、求学、务工等,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旅游、时尚等因素,而且也对旅途中的舒适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促使了春运各项数据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所以,在笔者看来,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增加必要的交通软硬件建设,才是解决春运问题的不二法门。
加快城镇化建设是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流动有效途径。面对着中国的4亿农民,有专家预测,我国的城市化率在2030年达到65%。这意味着要以平均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到2030年基本解决4亿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农民变市民”问题。但事实上,国家层面早已经开始着手产业布局调整。早在2010年9月,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如今39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郑州,连受各界热捧的苹果手机也成为了“郑州制造”。同时,再加之近几年,国家逐步出台取消农业税、增加种粮补贴、家电下乡、户籍改革、鼓励自主创业等惠农措施,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实现了就近就业。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谁又会愿意奔波千里呢?
增加必要的交通软硬件建设是化解运能与出行需求矛盾的有效手段。所谓的软硬件建设,并非一味的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分析现实状况适时跟进。毕竟任何一种交通设施,都不可能按照一年中客流高峰值来设计建造,那样只会造成大量资金和运能的浪费。以春运工作的“龙头”铁路为例,2012年,京广高铁开通运营,人们只需花上八个小时的时间,就可实现以前两天的“梦想”; 铁路部门相继推出电话订票、互联网售票等多种购票方式,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购票”;那些留在人们记忆中绿皮车正在逐步被各式新型空调列车,时速三百公里的和谐号高速列车取而代之,乘车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航空,他们都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完善着自身的软硬件,都在为化解供需矛盾而做着自己的努力。
春运是短暂的,努力是长期的。一味的指责和埋怨,对于现在的春运情况不起任何作用;无休止的抨击和中伤,对于国家和交通行业的付出是不公平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对春运能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那美丽春运之路将不再漫长。
2013年春运 www.chunyu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