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我大学毕业后,开始到报社上班,当上了一名真正的记者。
然而,在重庆这样一个山城里跑新闻,好多外地朋友都笑说:“准备好锻炼身体,以后身材会越来越好。”话虽如此,其实说的,就是重庆出门的难度到底有多大。
然而,仅仅经过了10年,我们的生活,就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的交通从过去天不亮出门,到现在可以算准时间再走,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重庆交通这些年的发展。
2003年:公交不如中巴快
那时的乘客调侃:这拉的不是人,全是货
2003年左右,重庆主城区还到处都是屁股冒烟的7字头公交车,当然也有不少的中级车和普通公交车。
作为一个记者,我每天的工作就是跑新闻,清晨一早起来,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出门搭公交。
当时,我住在大公馆,那会儿,要想去趟沙坪坝,有两个选择,一是从大公馆坐中巴到大坪,然后从大坪坐中巴到沙坪坝,一共得花两块钱。还有一个选择是坐231或464路公交车到沙坪坝,全程1元。
因为时间的原因,我几乎都会选择前者。为啥便宜的不坐坐贵的?这还源于公交车的速度没有中巴车快,正因为此,我宁可多花1块钱坐中巴车。不过,中巴车也不是一般人“伤得起”的,速度太快了,拉着扶手的乘客,常常在车厢里也会被甩得东倒西歪,“喂,小伙子,你这拉的不是人?是货?”这样的调侃,我到今天都还记忆犹新。
2005:中级车舒适度大大提高
公交车上售票员妹儿会说英语了
到了2006年前后,我选择坐公交车特别是中级车的时候多了起来,因为服务好,再加上价格合适,坐中级车已然成为出行的一种享受。
只要气温超过28度,车里面,冷空调就会自然给乘客送爽,在炎热的重庆,有这样的空调车穿梭在街头,简直吃冰棍还要过瘾。
让人惊喜的是,除了让人舒适的空调车,车里那操着正宗普通话和英语、哑语的售票员妹儿,其和蔼可亲的面容,更让大家增加了对公交车的喜爱。
如今,我们这座城市的公交车,已经发展到了豪华公交的地步,自动挡起步,再也听不到驾驶员踩离合器那轰轰轰的声音,坐在车里,车外的风景,如同一幅游走的画,让人喜欢。
2006:轻轨通车
重庆交通从地下走到地上
我们单位在较场口,第一条轻轨较新线的全线贯通,让我们成为了第一批受益者。
过去,去大渡口感觉不是主城,因为从渝中区坐公交车到大渡口,最远要一个半小时,而较新线通车后,最长40分钟,就能到达。
这条穿越城市滨水线的轻轨,也成为重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还记得2006年底,我到九龙坡区政府去采访一个新闻,当时已经是1点50了,对方要求2点半到,我提着包,一路小跑,在权衡到底是坐出租车还是轻轨之间,我选择了轻轨,因为前往九龙坡的菜袁路和上半城都非常堵车,出租车听我说完目的地全部摇摇手,开走了。
2点,我跑到了轻轨站,2:03分上了轻轨,2:27分,我准时到了九龙坡。“那么快?”对方问我,“是啊,坐的轻轨。”我回答。“轻轨真快。”大家对轻轨有了更多的好感。
而之后,很多习惯开车上下班的同事,也开始学会坐轻轨出门,除了不怕堵车,它既环保、又准点。
2009年:7字头退市
局长夜访敲定夜间公交
2009年5月底,经过政府的不懈努力,让市民又爱又恨的7字头公交车退市了。
但是,我们也发现,7字头公交车退市后,夜间市场竟然出现了空档,好多市民七八点钟就无法回家了,我们第一向市运管局反映了这一情况。
6月3日夜间,市运管局局长李方宇,乘车来到小米市、弹子石等夜间市民出行比较密集的区域,收集乘客出行信息。
在调查中,李方宇肯定了公交集团一定要开通宵公交车的想法,同时,敲定了要开通13条夜间公交线路。
随后,7字头平稳退市了,市民坐车也不再难,我们晚上回家,也更加的方便和安全了。
2011年:地铁一号线通车
23分钟较场口直达沙坪坝
2011年7月,地铁一号线通车。
过去,较场口到沙坪坝,打的最快也要20多分钟,要花30元车费,如今,只要23分钟,就能到达,速度之快,让人惊讶。
从这一刻开始,重庆轨道交通进入了换乘时代,一张轻轨卡入站,选择换乘点,到了出站的地方,自己选择出站就是了。
现在,我的家住在石桥铺,每次从单位下班回家,从较场口坐上地铁,不过10来分钟,经过7个站,就能到家。 很多沿线居住的同事,放弃了开车出行,选择地铁。少了私家车出行,路面上堵车的现象明显减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