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0日,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政府签署《共同推进江苏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合作备忘录》,开启了江苏气象现代建设的新征程。一年多来,江苏省气象局坚持把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总目标、总抓手,着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气象现代化工作机制。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为全面推进全省气象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频率推进彰显政府决心
“加快发展气象事业、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学勇在全省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会议上如是说。2012年,江苏从整体布局、政策保障、评价考核和项目支撑等方面全方位地建立起政府主导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机制,为气象现代化建设在省、市、县全面推进打开了良好局面。
4月27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气象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这是首次由省政府印发全省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为“十二五”全省气象事业科学发展和气象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6月20日,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审议并通过“十二五”六项重点工程项目全部建设投资方案,这是江苏省首次一揽子安排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投资计划。7月16日,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这是江苏继水利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之后,省政府出台的又一个关于现代化的全省性政策性文件。9月18日,经省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省气象局省统计局关于开展气象现代化指标进程监测评价意见的通知》,成为促进各级政府加大气象现代化建设力度的有效手段。9月26日,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会议,就全省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
从2012年4月至9月,仅半年时间,江苏省政府先后出台3个政策性文件,召开两次省政府常务会议和1次全省工作会议,省领导研究气象现代化工作近10次,这样高密度研究部署气象现代化工作在江苏气象发展历程中尚属首次。当前,气象现代化建设已摆上江苏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拿出“真金白银”真抓实干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要求,更加关注社会所需、群众所盼,更加注重项目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加大政策扶持。”江苏省副省长徐鸣在全省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拿出‘真金白银’,做到真抓实干,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批一流装备和一流台站,切实提高气象设施装备水平,保障气象现代化建设有力有序推进”。
省政府关于气象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意见的出台,进一步理清了江苏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并明确提出,建设加快综合气象观测等7个体系以及江苏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中心等六大工程项目。在组织领导上,省政府明确要求市、县政府建立健全气象现代化建设推进机制,并将其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有力有序推进。在项目建设上,省政府明确要求,将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稳定增长机制。其中,苏州市气象局以落实苏州气象监测和公共服务数字化工程项目为抓手,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得到了苏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苏州市已将该项目纳入政府财政项目全程绩效管理,安排资金2900多万元,各县级市政府按照项目规划,共落实匹配资金6000多万元。
江苏省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指标涵盖气象观测指标、气象预报指标、气象服务指标、气象科技指标和支持保障指标五大类16项,涵盖气象工作的主要方面。监测范围分为省、市、县三级,省气象局、省统计局联合建立监测评价制度,制定监测评估办法,明确监测内容、数据来源、计算口径,每年对上一年度进程进行监测,形成监测评价报告,上报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综合评分达到90分以上,单项指标实现程度达到90%以上,即为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据测算,2011年江苏气象基本现代化得分为72.9分。与此同时,泰州、连云港、淮安等市政府也将气象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畴,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扎实有效推进。
当前,政府推动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机制不仅在省政府层面上已经形成,市、县政府工作机制也基本建立。全省13个地市全部印发“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其中连云港、宿迁、淮安、南京等市已经或准备与省气象局签订气象现代化建设合作协议。多个市政府成立了气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筹备召开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会议,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台相关文件支持气象现代化建设。南京、宿迁、镇江、常州、南通、盐城等市分别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实地考察、听取专题汇报等多种形式对气象现代化建设作出具体部署。淮安在《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成市、县、乡级气象防灾减灾机构,气象信息员在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建设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站,做到100%的乡建设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100%的村建有数字化气象信息预警大喇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