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今夜起冷空气入粤,自北向南逐渐影响广东……粤北的亲,今夜记得盖好被纸;南边儿的筒子再等等,冷空气明天就来!来吧,广东style!”微博体、淘宝体、凡客体,再来一段幽默的舞蹈视频,“@广东天气”微博引得网民一阵沸腾。“天气也玩‘江南style’?太‘潮’啦!”“这样的冷空气让我心里暖暖的……”“如果觉得冷,不妨跳跳“冷空气广东style”。网友纷纷评论转载,气象官博上一片欢腾。
“@广东天气”微博开通一年多来,不断探索微博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创新,逐步引领官方微博服务“潮流”,服务民生,破浪前行。
“潮”字新解
广东人“潮”,因为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易于接受新思路、新观念、新事物。广东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广东气象人“潮”,因为他们顺应“民生优先”的时代大潮,在服务理念、预报水平、人才技术保障、科学化管理等方面不断探寻新的突破口,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积极推进气象为民惠民服务。
当微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而来,广东气象人抓住机遇,敢为人先,勇迎挑战,开设全国第一个省级气象官博,带来新鲜的惠民服务新手段,打造3G时代气象服务新品牌。2011年初,广东省副省长刘昆提出要不断探索新的发布渠道,“提速扩面”发布应急预警信息,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广东省气象局高度重视,精心部署,于2011年3月在腾讯、新浪网开设@广东天气官方微博,广东省气象局局长许永锞亲临一线指导微博开通工作。
短短两个月,“粉丝”数超100万,刘昆副省长专程出席纪念活动并表示:“省气象局开通微博,及时发布气象信息,互动性强,效果很好。”
在去年8月召开的“全省微博研讨会”上,许永锞局长说,在当今这个“直介时代”,微博服务已经势不可挡。他要求全省气象部门深入挖掘微博在做好信息公开、网络问政方面的作用,利用好这个平台,及时发出官方第一声音,塑造部门的良好形象。
21个地市级气象官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广东天气微博圈”于去年9月集体上线。
去年11月,“@广东天气”微博应邀参加首届“全国政务微博与社会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在新浪微博公布的全国官方微博政府影响力排行中,“@广东天气”微博在逾1万个政府官方微博中平均排名第9,最高排名第2,被广州日报、南方日报、新浪网等各大媒体报导。
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在今年8月召开的全省气象工作会议上指出,21个地市均开通了“官方气象微博”,气象信息已成为公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对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气象服务效益突出。
“微博是为气象部门‘量身订做’的。”“@广东天气”微博的掌门人、广东省气象服务中心主任高权恩总是这样比喻,“尊重每一个人、联动每一个人,微博的这种特质与气象工作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是我们服务所追求的潮流”。过去,由于缺乏与公众有效沟通的渠道,无法准确了解社会需求和满意度,气象服务“以人为本”的追求有时不免成为“本人以为”的尴尬。微博搭建了一个与网友互动交流的平台,只有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满意度为皈依,我们的服务才不会“跑偏”。
在全省各级气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广东天气微博圈逐步形成了“全省统一品牌,各地特色服务”的发展格局。去年11月,广东省气象局下发《广东省气象官方微博服务指导意见》,对各市气象官博的操作流程与发布内容进行规范。“每个地市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天气小编“花生”说。“中山天气”微博以其轻松幽默的微博体出名,“佛山天气”微博凭其率真直爽的“个性”走红,“广州天气”微博注重新颖的天气过程策划,“深圳天气”微博则强化与社会公众的互动……省局每年都会组织召开全省气象微博工作研讨会,总结交流微博服务经验,探讨下一步服务方向,打造品牌集约化经营,各地个性化服务的良性发展模式。
在“民生优先”的大潮引领下,坚持“姓气象、姓微博”的原则,“广东天气”微博将天气资讯与百姓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特殊的视角,用通俗的语言,对天气咨询进行全新解读。“人生和天气一样,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直播。阳光,源自你内心的澄澈。早安~”,“问世间‘晴’是何物,直教人生不如死?天南地北届皆雾雨,衣衫几回难干。地成溪,墙流泪,镜中更是雾茫茫。明日又雨,仍万里层云,敢问苍天,何时衣能干?”,“【‘光棍节’降温,坚持‘脱光’】今天下午,冷空气”已开始影响韶关、清远等粤北地区,并慢慢带来降温和雨水;今夜冷空气将自北向南影响全省。广东的筒子们,当冷空气遇上‘光棍节’,该穿的穿,该‘脱’的赶紧‘脱’!祝大家光棍节快快乐乐!”“这是充满惊喜的政务微博,也是周到服务的百姓微博,”白领小宇说,“官博没有官味儿,如此亲切的‘官话’,我们很喜欢。”
区县级官博也不甘落后,增城、花都、南沙等54个区率先试点,截至今年10月份,全省94个区气象官博全部开通。目前,省、市、县共116个气象官博粉丝量超390万,通过互听、互转博文,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纵向联动。
中国气象局领导对广东先行先试开展微博服务表示充分肯定,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沈晓农、于新文批示要积极推动利用微博开展气象服务和宣传科普活动,把广东的成功经验向全国推广,并纳入服务管理体系。
在潮动中求变
自“@广东天气”微博上线以来,气象那“神秘的面纱”就已被慢慢揭开,并逐渐被贴上“有生活气息、智慧幽默、人情味足、健康养生、朴实贴心”等标签。“其实气象并不像我们以前想得那么神秘,没有了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注入了浓厚鲜活的生活元素,我们都是它的忠实‘粉丝’”,小宇说, “台风‘杜苏芮’袭粤时,看到“@广东天气”微博发出的气象人深夜值班和一线抗台的辛苦与不易,我立刻评论并转发给亲朋好友。”
“从纯粹的服务者,变为既当服务者又当服务的组织者”是高权恩一直以来的目标。在今年开展的“天气短信微调查”活动中,通过在微博上征求广大网友对天气短信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大家一起参与编写短信,进一步了解了公众需求,汲取了宝贵的集体智慧,也找到不同服务手段之间相互带动与促进的结合点。
“你觉得刮台风对你有什么影响?刮台风前你会怎么防御?哪些细节容易被忽略?一起来说说,互相提醒,齐心协力共抗台风!”这是今年台风“杜苏芮”袭粤期间,“@广东天气”微博发布的一则博文,邀请网友为防御台风出谋划策。网友热烈响应,积极出招,十分热闹。通过微博平台,把社会力量引入气象防灾减灾机制,让公众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防灾,能进一步解决有限的服务能力与无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从原来公众眼里“最熟悉的陌生人”,到现在百姓心中的晴雨表;从过去社会对气象的不了解不理解,到现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微博在气象行业内外、气象与公众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赢得了第一时间发出官方权威第一声音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这些转变都是以往不敢想象的,”高权恩有感而发,“现在,微博已成为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预警信息发布‘提速扩面’,解决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7月25日,深圳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深圳天气号召市民分享灾情信息,并收到网友“@田翰的田”提供的灾情博文“横岗马六区村民求救,水淹到二楼了”与灾情照片,“@深圳天气”微博立即转发,消息迅速裂变。不到10分钟,龙岗区政府官方微博“@精彩龙岗”发布微博表示,对于马六区村受淹,“政府已启动紧急救援措施,出动应急分队解救被困群众”,30多分钟后更新微博:被困村民已全部被安全转移,无人员伤亡。
“当时我电脑正挂着qq,突然看到屏幕右下角弹出一则‘今年最强台风将携暴雨袭粤’的新闻弹出框,”小宇说,“用这种方式发送预警信息我还是第一次见,对我们这种每天离不开电脑的年轻人来说非常重要。”在今年的“杜苏芮”、“韦森特”、“启德”等台风过程中,广东省气象局与腾讯、新浪公司等网络媒体强强联合,通过qq新闻弹出框、网页专题、新闻首页头条、气象官方qq等多种渠道第一时间发布灾害性天气应急预警信息和防御指引,取得了良好的防灾减灾成效。“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的时间缩短了,覆盖面扩大了。我们与腾讯、新浪等社会主流媒体正逐步实现从项目合作到战略合作的转变,气象信息新媒体服务渠道有望进一步拓宽。”许永锞说。
汪洋书记、刘昆副省长等省领导对利用新媒体手段实现部门联动防灾减灾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出批示:“腾讯、新浪公司等在抗灾过程中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对5400万QQ用户推送信息,信息发布覆盖广泛,为抗灾工作提供了信息支撑”。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表示:“腾讯愿全力配合政府为社会和公众做这么有意义的事情。”
此外,“@广东天气”微博应邀参加“@广东发布”上线仪式,并与广东省公安厅、广东省工商局、广东政法、广东共青团等省直属单位官方微博共同组成“@广东发布”的微政务成员单位群,迈上了更高的微政务平台,进一步扩大了服务覆盖面。
务实的“弄潮儿”
“叮铃铃,叮铃铃……”清晨6:30,闹钟准时响起,上早班的天气小编花生很不情愿地翻了个身,迷迷糊糊地伸手摁铃。听到窗外哗啦啦的雨声,他嘟囔着:“真想把闹钟拿到雨里淋坏拉倒……”突然,他猛地坐起来,“对!早上的微博就这么编!”7:30,第一条微博出炉:“闹钟响了,窗外下着雨,好想把闹钟拿到外面淋雨,然后继续睡觉!你说下雨天,是不是睡觉最舒服呢?!”网友们反应热烈,网友ljx欣欣说:“是啊!最喜欢下雨睡觉的了!” 悦悦Yuki说“报天气的也这么有爱了,有意思有意思。”
“我们的灵感源自生活,”小编“木禾”笑着说,“培养对生活的敏感性,做到工作生活不分家,才能编出贴近生活、服务生活的博文,与公众产生共鸣。”小编“花生”去年刚毕业,毕业论文就选取了气象微博这个题材,对微博服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需求如水,服务如船,只有顺水行舟,才能让我们的服务跟上社会需求的步伐。”58岁的天气小编“琵琶剑”以前几乎从不上网,对微博更是一无所知,开展微博服务后,他努力学习接受新事物,现在不仅学会了‘织围脖’,还变成了“围脖潮人”,“网上搜不到好图片我就自己拍,”他边说边“秀”出平日从网上和日常生活中积累建立的“素材库”,很是自豪。
由13位小编组成的天气小编群既有“用心用情服务,把任务当机遇”的共同愿望,又有年龄、性格、阅历差异催生的个性张扬。老中青三代的格局为小编团队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家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悉心经营着“@广东天气”这个品牌。“我们很享受创作微博的过程,网友的肯定与鼓励给予我们信心和决心,我们会做得更好,”小编“小牧”真诚地说。经过这一两年的锻炼,小编们都感觉自己服务的方向感更明确了,对生活的敏感度和团队凝聚力都增强了。
敢于弄潮,敢于攀高,是小编团队在微博服务内容与形式上不断探寻新的服务切入点的动力。重大服务过程开设话题、微博网站相互链接、亲临台风一线追风直播、官博权威发布配合小编个性互动……每一次创新,都给网友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腾讯公司华南区域总监胡仁杰非常认可开展官博小编互动的服务:“这种做法在官博当中还是首次尝试,既体现了官博权威发布的审慎严谨,又张扬了小编回复的鲜活个性,网友们就喜欢这样‘有血有肉’的官博。”
谈及追风过程,“花生”仍历历在目,“在狂风暴雨中站稳都很难,更别说捕捉镜头发微博了。但只要能让公众看到最真实的台风和灾情动态,做好防御准备,减少人身财产损失,再苦再累也不怕。”直面台风肆虐需要勇气和胆识,更需要责任心和使命感。
高权恩带领他的微博团队逐步建立起一套采编与发布分岗执行的周密运作机制和定期梳理策划服务重点的例会制度。每年,他们都会编写一本图文并茂的微博小册子,展示精彩的博文,总结一年来的服务,并赠送给行业内外的领导和朋友,听取他们的点评和建议。“只有定期总结,不断听取新的需求,才能有所改进和突破。”高权恩说。
在高权恩眼中,各具风格的小编们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这让他一直坚持对采编风格“保底不封顶”的做法:在遵守信息安全性、真实性原则基础上,不过多把关微博内容,为大家创造个性表达的空间。看到好的博文,高权恩总爱打听是谁编的,有时直接打电话表扬当班小编,甚至将其分享给领导和同事。“有一次出了点小岔子,当班小编处理完毕后立即主动发短息向我承认错误,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给他安慰和鼓励。大家的责任感、进取心我一直深深的看在眼里。”营造宽松活跃的创作环境,创造“分享与分担”的文化氛围,是高权恩一直倡导并引以为豪的工作和服务理念。
潮流的航标
“在微博服务的道路上,我们才刚刚启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高权恩语重心长地说。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技变化日新月异,如何更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提速扩面”发布灾害性天气应急预警信息,提升公众的气象科普素养和防灾减灾能力,始终是气象服务面对的严峻课题。“我们关注公众的肯定与表扬,但更关注他们的建议与需求,这是我们改进服务强心剂和风向标。”
保持“潮”的心态,培养敏感嗅觉,勇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基于此,高权恩提出“气象百度、气象梦网”概念。借助微博,构建一个如百度般提供自助式相互服务的平台,让社会公众都来“客串”一把天气小编,参与、传播服务,提出需求,相互答疑,资源共享,热点“爆料”,从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的后端走向前端。“必须当好‘服务的组织者’,推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体系,才能解决无限的需求与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新媒体时代的浪潮中,不仅要进一步强化微博服务,还要继续开辟微信等新的服务渠道,寻求新兴与传统手段之间的结合点,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可以组织公众在气象官博上编短信,调动公众参与气象服务的积极性,同时拓宽我们的思路,更好地服务公众,”高权恩表示,“满足更多的需求,令社会公众满意,这是我们服务的方向,也是践行‘民生优先’理念的根本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