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上午9时,四列CRH380B型高寒动车组分别从哈尔滨西站、长春站、沈阳北站、大连北站同时首发,中国首条、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条投入运营的新建高寒地区长距离、大运量高速铁路——哈大高铁开通运营。哈大高铁投入运营后,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8600公里,是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国家。
记者从位于西安的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获悉,12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的世界上首条高寒地区高速铁路——哈大客运专线,在设计上突破了三大技术难题。即:防冻胀路基、接触网融冰、道岔融雪为国际公认的三大技术难题。据参与设计哈大高铁的铁一院专家介绍:哈大高铁是我国目前在高纬度严寒地区设计的标准最高的一条高速铁路,也是世界上首条高寒地区建成运营的高速铁路。基础设施按时速350公里建设,采用冬季运营时速200公里、夏季300公里运行图运营。哈大客专沈阳至哈尔滨段488.29公里,地处全线纬度最高的深季节冻土区。
根据最近30年的气象记录,中国东北三省全年温差达到80℃,是中国最为寒冷、也是温差最大的地区。哈大高铁沿线冬季极端最低温度在-40℃左右,最大积雪厚度30厘米,沿线土壤最大冻结深度达205厘米。暴风雪天气下运行的高铁列车,其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哈大高铁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铁路途经高寒区,严寒给铁路带来了轨道路基防冻胀和接触网覆冰等问题。此前,国内动车组列车只能适应-25℃到40℃之间的环境,如何解决防冻胀路基、接触网融冰等高铁上的技术难题,外国高铁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没有任何参照物,摆在中国铁路建设者面前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为攻克高寒地区高铁设计的技术难题,铁一院先后完成了高寒地区深季节冻土路基与涵洞防冻胀技术研究、高寒地区无砟轨道关键技术研究、高寒地区接触网融冰及道岔融雪等多项课题研究,为国内高寒地区高速铁路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根据高寒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铁一院设计了具有防冻层、隔断层、防冻胀护道、抗冻胀填料的防冻胀路基;设计了具备实时监测、智能分析功能的大电流热融冰接触网及道岔融雪系统;研发了多种适应不同基础及设备类型的严寒地区无砟轨道型式;设计了国内高铁同类型最大跨度的主跨138米的钢箱叠拱特大桥等多项设计难题,保证了哈大高铁按计划开通运营,为世界高铁在高寒地区技术上的难题填补了历史空白。
当然,为确保高寒地区的高铁运营安全,中国铁路建设者用心血和汗水,逐渐地完成了高寒地区的高铁的行车安全。比如:哈大高铁沿线冬季极端最低温度零下40℃左右,为此铁路部门提前实施了66项安全措施,包括雪天、雨天、雾天行车办法,以及低温和冰雪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应急预案。另外,遇到紧急停车时,车内还有撒沙系统,可以增加轨面间的摩擦力,让列车行驶和平常没有区别。
12月1日,世界上首条高寒地区的哈大高铁开通运营,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期盼,也是整个东北地区市民的热烈期盼。首条高寒区的高铁所攻克出来的一个个技术难题,必将成为世界各国修建高铁值得总结的最宝贵经验,对于中国高铁技术建设者们来说,中国高铁技术已经成熟。中国铁路建设者们也期盼着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新时空而将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