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队驼铃,大漠马啸,曾在 “丝绸之路”响彻千年。时光穿越,古道革新,一条“电子丝路”横亘而出。发于重庆、穿过新疆、直奔欧洲,“中国造”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享有顺畅无阻的物流特权。
9月2日下午,在第二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上,国务院总理***在 《再创丝绸之路新辉煌》的演讲中,要求“运营和维护好重庆—新疆—欧洲这条刚刚开辟的亚欧物流大通道”。
此时,行驶在这条大通道上的第37列集装箱班列,正穿越古老的河西走廊,向着德国杜伊斯堡的方向疾驰。
重庆发问,货达欧洲路在何方
一座偏居中国西南一隅的内陆城市,为何成了亚欧物流大通道的端点?
重庆不靠海、不沿边,过去运货到欧洲,要先向东运输到上海,装船后南下穿越马六甲海峡,再转向西北前往欧洲。这一绕,比重庆与欧洲的陆上直线距离,多出来足足2万公里。
“能不能开辟一条运输更快速、通关更便利的国际铁路联运通道?”重庆市工业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丽琼表示,他们亟须破解“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物流困境”。
“近年来,重庆市政府致力于打造西部电子产品高地,惠普、宏鸉、华硕、思科等品牌商相继入驻重庆。”重庆市政府物流协调办公室副主任周树林介绍,重庆将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1/3。
要把这些电子产品发往欧洲,航空运输成本过高,价格便宜一些的江海联运需要近40天,铁海联运需要33天左右。
运输时间就是金钱。电子产品附加值高、更新换代快,比选运输通道,更要算好一笔“权衡账”。
行路,难于上青天;问路,路就在脚下。
重庆市政府官员率队北上,与海关总署和铁道部讨论如何利用亚欧铁路南线将惠普电脑运至欧洲。
与原有亚欧大陆桥运输相比,亚欧铁路南线可以辐射到珠三角地区和西部地区,可以弥补前两座亚欧大陆桥的辐射缺失,将西部地区、珠三角和东南亚地区横向连接在一起。
希冀于铁路大通道,重庆要打造“中国版的芝加哥”。
从传统装备制造业到电子信息产业,重庆实现了一次“华丽转身”;从深居内陆到直通欧洲,重庆要借助铁路成为“桥头堡”。
铁路发力,“电子丝路”贯通亚欧
一个国家的铁路部门,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打通一条横贯亚欧的铁路通道?
重庆对于“路”的热切渴望,很快得到了铁道部的积极回复——
开发亚欧铁路南线,特别是通过开辟一条连接中国内地与欧洲的新战略通道,强化国际铁路部门之间的合作,符合我国国家利益,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有助于推动铁路科学发展。为此,铁道部予以全力支持。
西进欧洲,路若大河,有一泻千里、波澜壮阔,更有一波三折、暗流险滩。
铁道部与重庆市政府举行会谈,确定了启动重庆过境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终到德国杜伊斯堡的集装箱列车项目,并初步拟定开行试验列车。
随后,铁道部下属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立即成立项目实施操作小组,积极落实该班列的各项组织事宜,初步确定了从重庆团结村至杜伊斯堡的操作方案,并及时与重庆市政府、惠普公司协调货源准备情况。
要开车,先铺图。铁道部运输局专门为一趟集装箱试验班列铺画了重庆团结村站至阿拉山口站的运行线路,并进行了中国境内的运行试验。
为尽快打通重庆到欧洲的物流大通道,坚定品牌厂商在重庆发展的信心和决心,2011年1月28日,重庆市政府在铁路部门协助下,组织开行了到俄罗斯的首发试验班列;3月19日,重庆到杜伊斯堡班列首次全程试运行。
就在通道建设紧锣密鼓筹备之时,2011年3月下旬,远在莫斯科的俄罗斯铁路股份公司总裁亚库宁,收到了新任中国铁道部部长***写来的信函。
信中所谈,专门为一件事——请俄铁对重庆过境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至德国杜伊斯堡的集装箱列车给予大力协助,提供更加优惠的运价、更加便利的通关、更加迅速的送达。
一封信,如同一张请柬,相邀沿途国家铁路部门,共同打造一条新的亚欧物流大通道。正是这封信,为今后各方合力打通亚欧物流大通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史将铭记这个日子——2011年6月30日。
这一天,一列满载6万余台笔记本电脑、1万余台液晶显示器,货值1900余万美元的列车从重庆团结村站发出,向着德国杜伊斯堡驶去,标志着重庆—新疆—欧洲国际物流大通道正式开通运营。
这条大通道,途经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6个国家,全长11180公里。其中,集装箱班列要在哈萨克斯坦的多斯特克站和波兰的马拉舍维奇站,进行宽轨与准轨的换装作业。
作为这条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的见证者,铁道部副部长胡亚东给它起了一个越叫越响亮的名字——“渝新欧”。
国际铁路运营的首要难题,是搭建起沿途各国沟通与协调的平台。
在铁道部积极推动下,“渝新欧”班列沿途铁路部门建立起班列运行协调机制。途经各国明确了责任主体和经营人,商定了负责各段的货运代理、信息追踪、班列安全等维护工作,并规定由沿途各国铺画衔接良好的列车运行图。
探路,尽在摸索之中。一次次峰回路转,一次次勇往直前。
2011年9月,在铁道部邀请下,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德国等沿途国家铁路部门代表齐聚重庆,就便捷通关、优化运输时间、运输价格、合作组建公司等问题达成共识。
会上,各方签署 《共同促进“渝新欧”国际铁路常态开行》合作备忘录。大家商定,为了把“渝新欧”打造成具有世界品牌意义的货运线路,沿线各国每半年轮流召开联席会议,进一步加强这条国际铁路联运的沟通与合作。
人和则路通,路通则货畅。
以“渝新欧”为代表的铁路运输方式,得到了海关总署的积极支持。海关总署邀请沿途海关开展“绿色列车通道”项目合作,对班列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检验、一次放行”,大大压缩了途中检验时间。
在这条国际大通道上,3777公里中国段行程,代表着我国铁路的品牌形象。
运营和维护好这条亚欧物流大通道,树立我国铁路的国际货运品牌,铁路部门责无旁贷。
铁道部部长***两次对“渝新欧”物流大通道作出批示,要求铁路部门进一步分析形势、营造市场、克服困难,把这个项目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国际货运市场的亮点和新品牌。
“渝新欧”班列常态化开行一年多来,历次重新调图时,铁道部都对这条线路进行优化,不断压缩图定时间。
今年5月,“渝新欧”班列被纳入铁道部货运产品“百千工程”,成为重点组织运输的“百列”快运货物班列之一,全程固定车次和运行路线,明确运行时刻,按客车化模式组织开行,最大限度保证了班列的运行质量。
这些举措,相当于给“渝新欧”班列打上了“重点标记”。
每周发车,国际班列待遇不凡
一趟横穿亚欧6个国家铁路的集装箱班列,如何保证安全、正点、高效运行?
“国际班列”的“头衔”意味着——
它要穿越崇山峻岭、茫茫戈壁、百里风区;
它要完成两次宽轨和准轨的换装;
它要经历沿途70摄氏度的温差;
它要通过6个国家的海关检验……
其中难度,可想而知。
自2011年8月26日开始,每周有一趟挂40个至50个集装箱的 “渝新欧”班列,由重庆开往欧洲。
为了开好“渝新欧”班列,成都、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四个铁路局经常进行运输协调。这些铁路局承诺相互配合,一旦在本局管内有任何问题,将以最快速度解决。
集装箱内,货值千金。“渝新欧”大通道万里之长,能否确保这些贵重电子货物的安全?
卫星定位追踪,这种在美国电影里常见的技术,就应用在集装箱班列上。集装箱端门处,安装了带有GPS追踪器的电子锁,一旦有异常开箱等问题发生,能立即发出信号,沿途铁路部门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8月31日中午,重庆团结村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发往欧洲的第37趟班列——81406/81405次列车准备出发。4台龙门吊钢臂同时伸缩,崭新的蓝色集装箱熠熠生光,在半空中划出一道道美丽弧线。
“这列班列全部使用我们自己的集装箱,公司专项采购了1000只40英尺新箱,为‘渝新欧’班列提供充足保障。”中铁集装箱公司魏保江表示,他们与铁道部有关部门密切联系,参与制订运输方案、前期准备工作、国际电报商定、国外代理协调、组织发运和口岸转关。
每周一趟的“频率”,对铁路部门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幸运的是,与每天在中国铁路线上运行的1万余列货车相比,“渝新欧”班列更像一列 “货运动车”。
每一趟 “渝新欧”班列开行前,铁道部都要下达专门调度命令。首先,国际合作司联运铁组处用不同语言,给沿途国家铁路部门发电报,待回复后,及时转达给运输局;然后,运输局调度部给国内段沿途铁路局发调度命令,具体安排班列开行。
“我们公司调度部与沿途铁路局调度所密切联系,对班列运行实行全程监控。”中铁集装箱公司副总经理钟成说,他们及时做好班列运行信息的传递,积极协调解决运输中出现的情况。
一趟“渝新欧”班列在运行中,究竟有多少为它忙碌的身影?
仅以中国段境内为例,它沿途要变更10次机车交路,有30多名司机接力开车,上千名从事调度、列检、货检、翻译等不同工种的职工为之辛苦劳作。
9月1日12时16分,蒙蒙秋雨中,81405次列车抵达西安东站。完成司机更替、货票交接、列车检查等工作后,13时02分,列车再次出发,朝着下一个站点前进。
一个停车站点的作业,不足1小时。如果没有作业环节,停靠时间更短。在中国段境内的每个站点,班列都能做到这样的“无缝衔接”。
652小时、513小时、469小时、419小时、403小时……开行一年多来,在缩短全程运行周期上,“渝新欧”班列不断刷新着纪录。
无人能想象,1997年,重庆刚成为直辖市时,人们开车从最远区县到主城区,472公里的路程也要走上3天时间;
15年后,重庆团结村站的一趟集装箱班列到杜伊斯堡,11180公里的路程仅需16天左右。
当外地人在惊叹“重庆速度”时,重庆人也在惊叹“铁路速度”。
通道发酵,双向物流搭建桥梁
一条穿越世界经济最具活力地区的物流大通道,“渝新欧”,对亚欧大陆有着怎样特别的意义?又有着怎样的前景?
欧盟驻华代表团团长艾德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欧是全世界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是中国最大市场,对中国年出口额高达2000亿欧元。中国也已成为欧盟第二大市场。
而过去10年,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各国贸易总额从254亿美元提升至3700多亿美元,年均增长达30.8%。
中铁集装箱公司董事长朱友文测算过,相比海运,走“渝新欧”通道,一个集装箱综合成本要节省2880美元。这意味着,“渝新欧”将为亚欧间繁荣的贸易节省巨额物流成本。
不仅经济意义非凡,外交部边海司专门撰文指出,“渝新欧”通道对目前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建设及疏解“马六甲困局”、确保我国运输安全意义重大。
从中觅到机会的人们纷至沓来。
比利时政府来了,德国、匈牙利等国政府组织企业来了,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六国货运代理协会来了……他们迫切地希望与中方合作,共同利用好“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
渝新欧 (重庆)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行志告诉记者,借力“渝新欧”大通道,中国名企格力空调的外销单大增,近期将开行到欧洲的中国空调专列。
“渝新欧”,像一个婴孩,在世界的期盼、瞩目中诞生,又在各方的关爱、呵护下成长。
为运营、维护好这条刚刚开辟的亚欧物流大通道,铁道部多次与沿线各国铁路部门沟通、协调,深入了解班列全程开行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
针对沿线国家气温太低、班列冬季停运的情况,铁路及有关各方积极开拓其他货源,全力组织欧洲回程货源,实现冬季班列开行。目前,“渝新欧”班列货源品种日趋丰富,从最初单一的电子产品扩展到汽车产品、家具家私产品,距离每天一列的开行目标越来越近。
待兰渝铁路通车,“渝新欧”班列运行线路将进一步截弯取直,全程运行时间有望进一步缩短。目前,国外段线路优化工作也在协调探索当中,全线运输费用降低仍有空间。
重庆—新疆—欧洲,这条穿越亚欧大陆、高效便捷的铁路大通道,正演绎着历史与现实澎湃雄浑的交响。
如果说,大漠驼铃、战马长啸的丝绸古路,承载着一个民族永不褪色的记忆,那一列列驰骋的钢铁巨龙,正在万里 “电子丝路”创造着新的辉煌。
历史和现实,在这里交汇。辉煌和友谊,从这里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