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向来是收获的季节!
对于辛勤奋战在离乡千里、数千里之外的交通建设者而言,同样是收获的季节!经过三年多的艰辛努力,榆林至绥德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这是继咸阳至永寿高速公路、青兰高速陕西境之后,陕西高速公路发展的又一标志性工程。2000公里、3000公里、4000公里,陕西高速公路发展的脚步始终铿锵有力。
作为陕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的标志性工程——榆绥高速公路凝结了决策者、执行者、建设者们太多的心血与汗水,甚至泪水,一个个青年俊杰的发际间增添了些许银丝,额头的皱纹更深更密了……
如今,所有的艰辛化作成收获的喜悦,榆绥高速公路就要绽放它最美的容颜在社会公众面前!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它的艰辛历程吧,铭记那些为它奋斗的人们。
榆绥之急
几公里、几十公里、一百多公里,陕西公路堵车的纪录不断在榆林——这个全国著名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诞生。
位于陕西省最北部的榆林市,为毛乌素沙地南缘,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东临黄河与山西省相望,西连宁夏、甘肃二省,北邻内蒙古自治区,南接本省延安市。每平方公里土地拥有约10亿元的地下财富,尤其是煤、油、气、盐等能源矿产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为国内外所罕见。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为缓解国内能源紧张状况,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大能源开发力度的战略决策,我省也将能源化工工业确定为全省重点发展的六大特色型产业之一,并以国家“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煤东运”为契机,不断加快以榆林为主的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经过十年大力发展,到2009年榆林市的原煤、原油和天然气产量为2.1亿吨、850万吨和105亿立方米,分别占到全国总产量的7.06%、4.50%和12.13%,跃居全国第一产能大市。
蕴藏丰富的能源成就了榆林的发展奇迹,这种资源输出创造的经济奇迹对交通的依赖非常深,堵车成为当地交通主干道上的一种“风景”,尤其是榆林至绥德间的210国道的大堵车,经常可以见诸报端。
这段不足百公里的二级公路面对成倍增加的交通量,承载能力已完全超饱和,在这里货车的通行有时就成了挪动,一步一步的挪动。通过该路段的时间:几小时、十几小时、几十小时,一切完全取决于拥堵的状况。堵车、大堵车、几十公里的大堵车!当地群众急切地盼望着新增一条纵贯南北的高速通道,满足区域内煤炭等优势资源的输出、经济快速发展和便捷出行的需要。
面对这种现状,交通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早日为当地群众奉献上一条快捷的大通道成为交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9年,在省委、省政府上的果断决策下,榆林至绥德高速公路的修建正式启动。
榆绥高速公路作为我省“2367”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路段,是连接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经济区第二条高速通道榆商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主线全长118.809公里,全线按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路线起于榆林市榆阳区牛家梁镇,设枢纽立交与榆神高速公路相接,向南上跨包西铁路,沿榆林规划区东侧设线,经古城滩、青云、归德堡、鱼河镇、鱼河峁乡、上盐湾乡、镇川镇及米脂县银州镇、绥德县赵家砭、四十里铺镇止于石家湾镇史家湾村与青银高速公路相连。其中起点牛家梁至四十里铺段108公里,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路基宽26米,四十里铺镇至终点11公里,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24.5米。全线挖方1084万立方米,填方1058万立方米;桥梁28997.5米/103座,隧道20000米/12座(单洞),桥隧折算全幅总长38.998公里,占建设里程的32.8%。互通式立交9处;沥青混凝土路面150.7万平方米。全线设互通立交9座,匝道收费站8处,服务区2处,停车区、养护工区1处。
榆绥之难
修路难,路难修。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更是如此。它的难,不仅仅是表现在路的技术难度,更多的是在施工环境保障上。征迁和施工环境保障问题已经成为许多项目的第一难题、第一要务。成为比修筑高速公路本身的技术难题难度更大的难题!成为让建设者们最为头疼、制约工程建设工期的一项关键工作。
近年来,许多地方在高速公路项目用地范围抢栽、抢种、抢建成风,往往一夜之间,地里就“长”满树、多出许多的井,甚至能“长”出房子。榆绥高速公路项目沿线也不例外。榆绥项目途经榆阳、横山、米脂、绥德四县(区)13个乡镇127个行政村和4个国有林场,沿线村镇密集,厂矿企业众多,人口稠密,土地资源十分紧缺,项目9次跨越无定河、11次上跨(下穿)包西铁路,5次跨国(省)道和高速公路,需迁改天然气管道8.4公里……
面对复杂的建设环境,艰巨的征迁工作,已经不能用“磨破嘴、跑断腿”来形容了。
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冯西宁先后三次到榆绥高速公路工地和当地政府领导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征地拆迁和环境保障问题。多位厅领导带领有关部门连续深入榆绥高速公路工地,为工程“把脉”、开“处方”,解决困扰工程难题。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董事长杨育生、总经理韩定海等领导更是经常到榆绥高速公路工地从技术方案论证到实际操作方法,为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地支持。
在征迁工作中,管理处在陕北地区率先用“勘察定界”的方式来确定征迁数据。相比于过去手工丈量的方式,误差从20%左右降到了1%以内,榆绥项目实际征收面积仅比勘界面积多16.3亩,仅多出1.3‰,既得到了群众的好评,也有效的控制了征迁费用。
榆绥高速高速公路建设全线需拆迁群众房屋680余户,拆迁厂矿、企业、学校56家。部分群众因前几年包西铁路及其复线建设、天然气管道铺筑或因210国道拓宽已成为搬迁移民户,个别群众在短短几年已搬迁两三次。这次搬迁,群众抵触情绪较大。榆绥管理处一方面配合地方政府,耐心细致地到家到户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妥善解决好搬迁群众新室基地安置工作,解除其后顾之忧。在具体拆迁过程中,管理处统一调配施工单位的机械设备、人员,帮助群众搬迁,尽可能使拆除下来的砖、瓦、楼板不破坏,尽心维护群众的利益。榆绥项目为配合拆迁,全线共出动各类机械一千余台班,出动民工4000余工日。
据不完全统计,全线共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解决群众安置房650户,利用弃渣造地350亩,新建中小学校3座,修建便民路38公里、便民桥22座。
榆绥之美
路面配合比、平整度好,绿化效果明显,和自然相融。这是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9月13日榆绥高速检查时,给这条路的评价。
初秋时节,驱车在即将通车的榆绥高速公路时,满眼尽是锦绣的绿色。那依然生机勃勃的绿,像两条绿带环绕在高速路两旁,与界外的风景形成极大的反差。车行驶其间,犹如在画中行走。绿化,成为榆绥高速的一大亮点。
现代公路建设追求的是与环境友好最佳平衡,这一点,在气候条件恶劣、地形环境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的陕北地区更为突出。在这片土地上,黄土梁峁、沙漠戈壁是其主要的地貌特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春多风沙,夏季多雨,冬季干燥寒冷所导致的植株生长缓慢、成活率低下为公路工程建设当中的绿化造成了不小的难题,一旦对这种平衡点的处理不够精细,往往就会导致在道路建成的同时,周边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陕北地区这种气候条件下,对这种破坏进行恢复则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投入。
为尽可能避免对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位于陕北黄土高原腹地的榆绥高速公路在建设之初就提出“绿色榆绥、生态榆绥”定位,采取建设与生态环保同步发展,动态设计的方式,对公路绿化、景观完善进行了大量行之有效的优化,确保在项目建成后形成绿化景观“面线点”三级格局,“乔灌草”相搭配的立体绿化网络体系。榆绥建设管理处要求绿化施工单位早进场、早开工,上足人力设备,抢抓春秋绿化有利时机施工,在施工时尽量少开挖,少扰动,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根据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针对陕北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特征,选取紫穗槐、波斯菊、樟子松、山杏等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乔灌木作为绿化栽植苗木,在栽植过程中采取铺设草帘或草方格的方式,防沙、固沙、防滑、保墒,有效地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
同时,榆绥建设管理处进一步提升了精细化管理和优化设计力度,针对全线互通立交区、服务区广场和隧道洞门等特殊区域,专门邀请省内绿化专家进行单点设计,联系当地园林设计部门进行设计咨询和专项指导,提供优化参考意见。结合地形地貌特点,在沙漠段挖方上边坡将不易成活的混播草优化为栽植紫穗槐,在骨架拱形护坡和非沙漠区的上边坡中增加波斯菊,有效地点缀了坡面绿化效果,同时,在碎落台增加樟子松等常绿乔木,并间隔栽植山杏等灌木,确保营造四季常青的绿化效果,努力建设一条优质路、生态路。
经过榆绥高速公路建设者三年的艰苦奋战,樟子松、紫穗槐、波斯菊开始逐渐染绿路基边坡、隧道洞门,一条掩映在绿色中的黑色巨龙展现在世人面前。
榆绥之安
项目开工以来,每次走进榆绥高速公路工地采访,总能看到:一句句安全生产温馨提示,一块块危险源告知牌,一幅幅操作规程警示牌,一条条安全标语、警示带引人醒目,一名名现场安全员往返巡视,呈现出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这些安全施工的理念已深深铭刻在了全体工程管理者和建设者的心中。
榆绥高速公路所经区域沟壑纵横,地质状况复杂,施工环境恶劣;项目9次跨越无定河、11次上跨(下穿)包西铁路,5次跨国(省)道和高速公路,桥梁、隧道数量多,工程施工难度大,安全生产风险尤为突出。榆绥管理处通过实施“全员参与安全管理、全过程安全管理、全方位安全管理”的“三全”安全管理模式,营造了 “人人讲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注意安全”的安全生产氛围。通过近三年的严格管理,榆绥高速公路建设创造了至今无一起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佳绩。
自全线开工以来,各施工、监理单位按照榆绥管理处要求设立安全生产教育宣传栏,驻地、施工现场悬挂了大幅有关安全生产、施工的宣传标语,安装了安全温馨提示牌、安全警示牌。通过持续开展“安康杯”竞赛、“安全生产月”等安全专项活动,制作安全漫画宣传牌,岗前施工作业安全宣誓签名,组织安全知识竞赛,营造安全生产氛围。榆绥项目管理处通过举办学习班、研讨班、培训班等形式,邀请专业人士对安全监管人员、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员、特种作业人员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岗前技术培训,有效地规范了一线人员的施工作业标准。施工单位以“施工夜校”为阵地,针对隧道掘进、高空作业等高危施工环境有计划地加强对一线作业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安全知识培训教育,使他们掌握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宣传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各参建单位、全体参建人员在思想上取得了统一,认识上得到了提高,做到了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管理处制定并下发了《榆绥高速公路文明工地建设管理办法》、《安全生产工作要点》、《榆绥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等20余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落实主要领导“一岗双责”责任体系,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在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分解方面,夯实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要求施工单位将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分解到项目经理部、施工队、施工班组、每个操作员,落实到每个岗位,落实到生产全过程,督促施工单位承担直接责任。
为切实做好全线高墩大跨、隧道施工等重点环节的安全保障,榆绥管理处对杨家砭跨铁路高架桥等一些重点、难点工程的施工技术方案和安全保障方案多次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评审,并在精细化实施细则上制定了更加详细的施工管理措施,特别针对高空作业、隧道施工等较为危险的场所,要求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方可上岗,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在高空作业场所,搭设施工作业平台和围护栏杆,并牢固焊设钢丝防护网。上下作业平台时搭设踏步笼梯,现浇梁施工现场设置“Z”字形爬梯,严禁用吊车吊人上下,施工人员进入场地时必须戴安全帽,施工时必须悬挂安全带。高边坡的危石及时清除。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并在施工现场有专职的安全警戒人员。隧道开挖时,做好超前地质预报,严格控制循环进尺,提前做好爆破设计。在隧道内设置逃生通道,并配备专职安全人员24小时在岗坚守,严格隧道出入洞登记制度,洞口设立进洞人员显示牌,实时反映洞内施工人员的姓名、工种、照片等详细情况。爆破物品严格管理,并做好出库入库记录。初期支护必须按规范要求紧跟掌子面,每循环出渣完成后立即喷射砼封闭掌子面等措施,有效地确保了隧道施工安全。
榆绥之优
在工程建设中,也许稍微的留心,减少的就是永久的遗憾;仔细的斟酌,带来的是质量、进度的保证;反复的对比,能显著地降低工程的造价;微小的变化会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这是建设者们的心声,也是他们的行动。
榆绥项目地处陕北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分别经过沙漠区、黄土梁峁沟壑区和河谷区三个地貌单元。要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将榆绥高速公路建设成为一项精品工程,对建设管理者而言是没有退路的挑战,消除这些“拦路虎”成为建设者们必须面对的实实在在的难题。
从2009年6月全体参建人员进驻工地现场开始,榆绥管理处的工程技术人员就从路基、桥隧、路面等分项工程优化设计入手,坚持动态设计理念,严格落实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关于“设计三阶段核查”的有关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定期、不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实地指导施工,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人员联合办公,从降低成本、强化质量、惠及民众、安全环保等方面全面进行优化设计,做好每个细节,通过“强筋壮骨”,有效地控制了工程投资,提升了建设品质,保证了工程建设的有序推进,为老区人民奉献了一条高质量的生态路、环保路、幸福路。
榆绥高速公路前50公里挖方段边坡原设计为土质边坡,坡率为1:1,采用砖砌拱形骨架进行防护,但部分段落开挖后地质变化较大,出现夹砂层,坍塌严重,原设计已无法满足边坡稳定性的要求。管理处在每段挖方段开挖后对边坡逐段现场核查,对出现夹砂层面积较大,边坡较低的挖方段,按照能缓则缓的原则,坡率调整为1:2.5~3.0,取消浆砌防护,采用草方格植草防护的方案;对出现夹砂层面积较小且边坡高的段落,采用植生袋装土填充,再施作拱型骨架的方案进行处理。在全线5处挖方边坡高度大于30米的路段,针对深挖路基设计遵循安全经济、顺应自然、造型美观、与环境景观相协调的设计原则,根据工程类比,并进行力学分析、验算边坡稳定性,确定合适的边坡坡率,采用相应的排水、防护形式,按照“一坡一图,一坡一景”的要求,逐段优化。全线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减缓边坡20余处,减少各类圬工砌体上千立方,降低了工程成本,保证了边坡的稳定,美化了行车视觉,成为了动态设计的典范工程。
像这样的优化设计的事例在榆绥高速公路数不胜数……
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如今贴近实际、因地制宜、吸收借鉴等优化设计思路在榆绥高速公路已经扎根,而动态设计对提高质量、加快进度起到的巨大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榆绥高速公路这条与210国道、包西铁路、包茂高速平行的高速公路建成后将成为能源重镇榆林的又一条南北纵向大动脉。如何能够有效避免和减少重载交通对道路的破坏,提高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降低运营成本?榆绥管理处领导班子经过科学研究、充分调研,确定采用目前在在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的SMA(Stone mastic asphalt)路面,即“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路面。这种路面结构具有抗滑耐磨、密实耐久、抗疲劳、抗车辙、减少低温开裂等优点,路面使用寿命较长,养护工作量小,路面全寿命成本较低,具有可持续的环境效益,同时行车安全、舒适,全面提高了路面的使用功能。在冬季严寒、夏季炎热且交通量巨大的榆林地区应用更有现实意义。
SMA对材料和施工工艺要求较高,为确保SMA路面在榆绥高速公路得到成功应用,榆绥管理处用了大半年时间进行配比试验,然后组织专人编制《SMA沥青路面实施细则》等,邀请知名路面专家对SMA上面层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进行(专题)培训,加强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对现场作业人员和机械操作手进行详细的施工技术交底,沥青运料车实行出厂及到场温度双控制,减少温度损失,严格遵循碾压原则,保证压实度和平整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确保证(SMA)路面质量切实可控。从2012年6月8日,榆绥高速公路SMA路面试验段顺利铺筑,到8月底主线上面层全部铺筑完毕,这不仅仅标志着陕西首次将SMA路面技术应用到陕北地区沥青路面施工当中,也预示着榆绥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开始进入倒计时。
如今,放眼榆绥大地,这条承载了诸多希望、凝聚了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巨龙已经成型,正在昂首待发!陕北的黄土沟壑上又一奇迹即将诞生,这奇迹引领的将是这片土地的繁荣和沿线群众的富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