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关于我国高速公路将在国庆假期对百姓免费通行的消息成为了近期大家讨论的焦点。时间还要追溯到一个多月前的8月2日,国务院同意发布了交通运输部、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制定的《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
高速公路收费
为何《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能引起社会上这么大这么强烈的反响?让我们来看下面两条信息,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答案:新华社9月17日上海电,重大节假日一个省收费公路的收费额在3000万元至5000万元之间,几个节假日加在一起大约6亿元,全国所有收费站加起来近200亿元。目前我国收费公路一年的收费额在3000亿元左右,以此计算影响总收入约6%;财新网8月2日报道,1984年,国务院提出“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创立了车辆通行费收取制度。通过贷款,一批高速公路迅速修建起来。这些高速公路原本应该在还完贷款之后停止收费,但就在这个过程中,还贷公路却通过变更经营主体等方式变成了经营性公路。尽管早就还清了贷款,但一些高速公路依然有权继续收费。高速公路随之成为“印钞机”。
我国的高速公路收费贵,收费站点多,或许这是老百姓最直接的感受。全世界已建成的收费公路大约为14万公里,而其中10万公里在中国。那么国外高速公路如何收费?据悉,在美国尽量不设收费站、日本只按行驶里程收费、而德国只对大卡车收费。但每个国家的国情都不同,所以制度和要求当然也无法在同一情况下做对比。修路、维护、保养这些本身就是需要资金来作为支撑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为何公众对我国的高速公路收费一直存在这诸多非议呢?高速违规乱收费、行业腐败现象丛生、高速公路收费去向成谜,甚至在一些恶劣特殊自然环境下,高速公路仍然坚持收费。回看今年7月21日,北京遭遇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凶猛、最持久的强暴雨,导致城市以及周边高速公路瘫痪。水漫轮胎,但高速公路收费依旧照常,导致部分车辆滞留京石高速被淹。一边是水漫轮胎、人命关天,一边是视而不见、收费依旧。当这一系列的事件刺激着公众的神经时,那么百姓对高速收费等等不满和抱怨就可想而知。
必须承认“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为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但这不能抛开以牺牲民生利益来实现。高速公路与铁路一样是我国经济的大动脉,早在2010年,中国GDP已经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力进一步提升,但高速公路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公共项目,能否更多的惠及于民,而不是纯粹的市场投资行为,从而还原高速公路公益和公用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