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风都,风车林立。
在荒漠戈壁建设的瓜州至星星峡高速公路由于有了白色风车的相伴,陡增一份精彩。这条风都新路,串起了多彩甘肃与美丽新疆。
瓜星高速公路于2009年12月25日奠基,2011年12月瓜州至柳园建成通车,2012年8月30日柳园至星星峡段正式建成运营,实现了全线高速贯通。
它的建成,也宣告国家高速公路网G30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公路甘肃段除乌鞘岭隧道群之外,全程高速化,这将对加强甘、新两省区经济社会联系,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产生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某报记者牛彦君
工程施工难在特殊气候
千里戈壁一马平川,瓜星高速公路无隧道也无特大桥,但工程建设难度并不小。
难度首在气候。瓜星高速公路所处地区气候为温带干旱气候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风季长且风力大,冬冷夏热,四季变化明显,空气干燥,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极端最高温42.8℃,极端最低气温-29.3℃,年平均八级以上大风天气数为76天,最大积雪深度17mm,最大冻结深度105cm。
“一场大风一过,脸上像刀子刮过一样,连施工帐篷都能卷上天。”11标项目经理康卫东告诉记者,很多人都不愿来这儿干活,出高价都不干。
这里极端缺水,但施工需要大量的水。康卫东说,一车水洒在路上,一会就蒸发了。为此,11标同时上了20台洒水车,每台都装水在15吨以上,一年下来光拉水就要花费200多万元。
气候还造成这里有效施工期极短,一年只有6个月时间。
所以,瓜星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办针对实际情况,提出的“项目精神”是战严寒迎风沙斗酷暑。
除此之外,这条路是内地进入新疆的唯一主干线,昼夜交通量达6000辆以上,且重型车辆占交通量的93.7%,边通车边施工对工程施工影响很大。
选材决定了工程质量
根据当地气候干燥、年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填料天然含水量低的特征,瓜星高速公路路基填筑尽量选用沙砾料,要求路基填筑采用取土场闷料,铺筑现场补水的方式进行填筑。
由于瓜星高速公路所处地区的沙砾粗颗粒较少,大部分为粉性沙,级配较差,且本地区土质基本为盐渍土,项目办要求施工单位必须事先取样进行试验,如果检测合格,将选取的料场报项目办中心试验室,由中心试验室取样检测合格后方可作为路基填料,以确保用于路基填筑的材料为非盐渍土。
项目办还高度重视路床填料,由施工单位选定料场后报项目办工程科,现场确定选用优质沙砾填料。
甘肃远大路业集团总经理、项目办主任魏公权说,他们定期不定期地对施工单位的路基进行抽查,采用先查施工单位自检及监理抽检资料,压实度检测前先检查厚度,厚度超标的不再检测压实度,作返工处理,压实度检测主要检测边角部位,并进行隔层检测,挖除上面一层测下层的压实度,如果不合格继续检测下一层,直至合格,不合格的一律返工。最大干密度的选用不采用施工单位提供的最大干密度,由中心试验室将土样密封带回中心试验室,重新做击实试验。
项目办严把工程用水质量关。根据当地水资源的特殊性,水中含盐量及硫酸根离子含量较高,项目办加强了混凝土和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的拌和、养生用水的质量检测。在工程开工前,项目办和中心试验室对全线所有水源进行抽样化验,对不合格的水源及时书面通知施工、监理单位,要求禁止使用。
新技术在风都新路上的应用
这条高速公路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多项新技术。
事实上,河西地区温差大极易造成沥青温缩,使路面疲劳,导致裂缝。况且,瓜星高速公路有大量大型重载运输车辆通行。为此,项目办首先对全线的沥青面层所使用的碎石统一规定用压碎值低与沥青的黏附性大于4的玄武岩,从而保证了沥青面层的骨架密实坚固,沥青稳定碎石下面层在全省首次使用克拉玛依70号沥青,有效地控制了温缩对面层的影响。
这种公路施工中难得的玄武岩,就产自进疆路上的黑山口。据介绍,这种岩石比重大、黏附性强。
由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普遍存在反射裂缝,从而导致路面抗车辙能力不足和耐久性差,影响了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为了减少此种病害的发生,在基层与面层之间设置一层过渡性结构的新思路就应运而生了。“沥青稳定碎石下面层就属于此种结构形式,它相当于一个应力吸收薄层,具有延缓基层裂缝向上面层反射的作用。”项目办副主任王建伟说。
这条高速公路上面层沥青则在我省高速公路施工中全线采用了韩国SK沥青,并从宁波港全部经铁路运输至瓜州,最大限度保证了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