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京沪高铁运营满一年
这一年来京沪高铁通过不断的调整、磨合,变化非常多,记者来到济南西客站,与这里的乘客、列车长、以及乘务人员聊起他们这一年的感受。
乘务员:客流从少到多
在西客站的客运段候车休息室里,记者见到了正在“热备”的高铁9组。这一个组共有6名成员,除一位小伙子外,其余都是“高姐”。
她们因为高铁的便捷受到过乘客的夸奖,也承受过动车事故发生后乘客的冷嘲热讽,这一年来的变化她们感受最为深刻。“7·23动车事故是一个分水岭,这一年来客流量经历了从少到多,再从多一下子再少,又慢慢变多。”高铁9组的谷春华告诉记者。除了客流量,最让她们感触的必然是乘车环境。高敏以前负责T177的乘务工作,那是由济南开往杭州的特快,逢年过节“鱼罐头”一样的拥挤,她说现在不像以前那么拥挤了,她的心情也跟着一起舒畅起来。
高铁司机:接车更熟练了
来自北京局的李顺宝从石泰线转到了京沪线上,因为经停时间比较短暂,段内大部分列车的接车时间只有短短两分钟。李师傅要在两分钟之内检查高铁线路是否一致,时间是否准确,还要检查运营状态是否良好,最关键的是要检查监控系统以及无线系统。所有检查完毕后,他还要把自己的东西放置好,把电台调好。虽然上岗时已经把流程记得滚瓜烂熟,但两分钟的时间,一开始难免手忙脚乱。一年过去了,现在李师傅做这些工作是愈加的熟练。
公安配套窗口 现在乘客大多带证出门
一年前,济南迎来了这片土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铁时代。高铁,对于生活在泉城的普通老百姓还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刚开始大家坐车难免漏带证件。为此,二楼的“公安临时执政窗口”一开始的“买卖”特红火,甚至超过单个的售票窗口。
西站的铁路公安告诉记者,“公安临时执政窗口”一开,就接连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不知道坐车要带身份证的人太多了,每天前来开证明的人在窗口前排的满满的,像是赶集一般。”在此窗口值班的同志告诉记者。
“一年了,大家都已经了解了基本程序,所以忘带证件和不知道要带证件的人越来越少,窗口现在压力小多了,之前人扎堆的现象不再有了。”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今除非丢失身份证的人,大部分乘客都知道带证件。
乘客 一早赴京还不耽误回济吃晚饭
昨日记者在西站采访时,偶遇一位女乘客,她不仅可以熟练的操作自动售票机,还热心的给周围的乘客推荐班次,她对北上列车的发车时间非常熟悉,一看就是“熟客”。经询问得知,这位乘客是某私立高校的老师,闲暇利用课余做起了服装买卖,并在洪家楼开了家小店。她姓李,之所以熟悉北上的列车,是为了进货起码两个星期跑一趟北京。
“我坐最早一班的高铁去北京,到动物园拿了货,恰好吃午饭。吃了饭再去补补货,然后统一打包发物流,自己再坐下午三点多的高铁回济南。”李女士笑道,“自从开通高铁,我从未耽误过回来吃晚饭。”
李女士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第一次坐高铁回济南。弟弟在北京的甘家口住,开车送自己到北京南站后,他便返家。1小时32分钟后,李女士到了济南西站,开车送自己坐车的弟弟却还没到家。据悉,从济南出发,向北,24分钟到德州,46分钟到沧州,1小时32分钟到北京;向南,17分钟到泰安,32分钟到曲阜,43分钟到滕州,56分钟到枣庄,3小时21分钟到上海……京沪高铁运营一年来,倒是有不少乘客这样一天内往返北京或上海,逐渐打造出“一日生活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