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10月2日,京张铁路正式动工,这是第一条由中国人自主修建的铁路。时光荏苒,转眼百年。如今,这条铁路有了一批忠实的追寻者——他们中有铁路员工、有民间学者,还有文物保护专家。
在京张铁路沿线,一些铁轨边石碑上的“神秘符号”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为了弄清楚这些符号的含义以及“石碑”的作用,他们开始了一次艰难的寻访,并由此翻开了京张铁路鲜为人知的一页……
青龙桥火车站因为詹天佑先生著名的“人”字形铁路而闻名天下。这里还保留着和百年前一样的作业程序,所有的火车到站必须停下,等待道岔转换之后再折返运行。当年,正是詹天佑先生这样的创新之举,使得京张铁路巧妙地翻越了八达岭附近的高坡地区,并成为中国铁路建设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站长发现神秘石碑
一直致力于京张铁路文物保护的青龙桥火车站站长杨存信讲述了发现和保护这些石碑的经过。2011年初,居庸关火车站站长王宝明在巡视铁路设备过程中发现居庸关站以北路基下边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一些特殊符号。这立即引起杨存信的注意,第二天下班后他和王站长一起到现场查看。
这块碑平躺在居庸关站以北四桥子附近的路基下边,仔细辨认才可看清上面的符号。杨存信发现,这种标志他曾经在老照片中见过,其形状、尺寸以及上面所书写的符号都与老照片中相同,初步认定是早期京张铁路使用的标志。
由于这些标志历史悠久,上面的符号又非常有特点,两位站长当即商定,要尽快将两块标志移到青龙桥火车站,妥善保护。
■组织职工搬回车站
2011年5月最后一天的清晨,青龙桥火车站10多位铁路职工利用休班时间开始搬运。每块石碑虽然看着不大,但也重达数百斤,并且所处位置地形复杂,旁边就是几十米高的陡坡,附近没有道路,无法使用机械。为了不破坏标志,他们先将碑体四周用木板包裹,然后完全依靠肩扛人拉将其运下山,抬到公路边送上汽车。经过5个小时的努力,两块标志终于完好地安放在了青龙桥火车站的院子里。
■翻阅资料查询来历
老标志摆在了青龙桥站的院子里,这些标志上的符号是什么含义,这些标志在当时又有什么作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杨站长联系了民间铁路学者张光军老师。张老师赶到青龙桥火车站后,看到这几块碑也犯了难,虽然以前也在老照片上见过这些标志,但要深究起来,却也不那么容易……
张老师辗转找到了1909年为纪念京张铁路竣工通车而出版的《京张路工撮影》一书。在《撮影》中将近两百张的老照片里,张老师发现这些标志就是百年前京张铁路沿线用“苏州码子”书写的各种路标。他在查阅了詹天佑先生撰写并于1915年出版的《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后确定,那块仅存一半的刻有“〣三上”和“〣二 下”的标志,应该是“坡道牌”,表示铁路线路坡度大小的标志,设置在铁路线路坡度发生变化的地点。这块坡道牌用苏州码子记录了坡度的数值,恰好印证了京张铁路举世闻名的大坡道的坡度。
■苏州码子书写线路标
经过查阅资料,另外两块标志应该是当年京张铁路所使用的里程碑,标志上的符号“〥〩”和“〦二”分别对应数字“59”和“62”。杨站长认为,这两块标志发现的位置正好位于现在京张铁路60公里和62公里左右,因此它们应该是以公里为单位的里程碑。但张老师认为,京张铁路是清朝末期修建的,不可能出现“公里”这种单位,问题再一次陷入了僵局。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张老师找到了原首都博物馆副馆长、著名文物专家、“工业遗产”保护专家王武钰先生。王先生认为,这些以“公里”为单位的“里志牌”,也许并不是京张铁路建成之初埋设的,而是后期随着社会发展,市制单位统一为公制单位后重新埋设的呢?
张老师在翻阅资料中又发现,根据《京绥铁路规章汇览》记载,民国八年一月七日京绥铁路管理局颁布了第三号训令:“国有铁路第六次联运会议第十四议决案采用公吨公里制度议定于民国十年一月一日为实行更改日期。”京张铁路由此开始采用“公里”作为里程单位,并对沿线的里程标志进行重新布置。为了节约成本,重新布置公里标时并没有新造标志,而是充分利旧,用原有的清制华里为单位的里程碑在铁路整数公里处重新埋设,这才出现了用苏州码子书写的“公里标”。
■石碑获得妥善保护
王武钰先生认为,苏州码子这种中国传统数字应用于京张铁路,体现了京张铁路清政府官办的性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当时修筑京张铁路完全依靠国人自己的力量,不仅采用中国自己的工程师,数字也使用的是中国自己的计数方式,这些标志上的符号正好印证了这一点;而京张铁路以大坡度闻名于世,詹天佑先生在青龙桥附近巧妙地采用 “人字形”设计,不仅解决了火车上下大坡道的问题,也使得当时开凿八达岭隧道的长度减少了一半,此次发现的坡度标正是对此的有力证明;“清制华里”到“公里”的里程标志的变化,则很好地体现了清末民初社会的发展,公制单位的应用更是与世界同步接轨的标志。最重要的是,以往人们对京张铁路的研究,往往着重于宏观层面,这次则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探究京张铁路的百年变迁,可谓小标志折射大历史,其意义非同一般。
至此,这种石碑的作用以及神秘符号的含义可谓大白于天下了,然而对于京张铁路沿线文物的发掘和保护却并没有就此止步。不久前,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之下,青龙桥火车站已经被列入“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如今这几块标志也被很好地保护了起来,它们静静地竖立在车站的院子里,向来往的人们诉说着京张铁路的百年变迁。
■文并供图/开始继电器
相关链接:苏州码子
“苏州码子”,发源于苏州,是一种曾经在中国民间流行的数字,后也被用于官方。直到20世纪初,阿拉伯数字在中国逐步开始推广使用,“苏州码子”才逐渐被取代。“苏州码子”计数方式大致如下:〡、〢、〣、〤、〥、〦 、〧 、〨 、〩 、〇。为了防止混淆,有时要将 “〡”、“〢”、“〣”横过来写。
我出生在青龙桥火车站
◎杨存信
◆人物简介:杨存信,青龙桥火车站站长
每当有人问起为什么我对青龙桥火车站和京张铁路有如此之深的感情时,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们——因为我出生在这里,工作在这里。
我经常搜寻一些老物件摆在车站的展室里,比如硬板票、老信号灯等等。前不久,在钱币市场我花了300块钱买了一张民国时期交通银行发行的纸币,这张纸币的图案就是火车经过青龙桥人字形铁路的情形。能成为货币的图案,足以说明京张铁路在当时的中国有多高的地位。这次发现苏州码子非常意外,没想到经过这么多年还有实物留存下来,而且还能被我们亲手发现,真的很激动。
除了收藏和保护之外,我也很想把京张铁路和青龙桥车站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平时来到青龙桥火车站的游客很多,他们也总带给我一份感动。有的人离开时会给我留下他们珍藏多年的老照片,跟我说这些照片留在这里才有意义;有的人回去后会写一些文章登在媒体上,宣传这里的故事;有的人自费帮我们设计制作纪念戳,供参观者免费加盖……
今年我在车站已经工作30年了,每天能在詹天佑先生的注视下工作,是一种荣幸。还有那么多素不相识的,默默地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们的人,都让我难以割舍。而作为这个车站的站长,我觉得只有把这里保护好、利用好,才对得起这里的一草一木。
“魂梦所寄,终不忘京张”
◎张光军
◆人物简介:张光军,民间铁路学者
借用詹天佑先生的一句话——“魂梦所寄,终不忘京张”,很早以前我就对詹天佑和京张铁路感兴趣,这次对于老标志的研究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惊喜,我一开始没想到这几块碑会隐藏着那么多有意思的东西。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有更多的东西等待着你去挖掘。很多人都觉得,像京张铁路这种百年历史的产物,早被别人研究透了,但我这次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就有了不少新的收获。其实以往的研究都是很宏观的,很少有人从具体细节方面去探究。
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很多资料查找起来非常费劲。比如《京张路工撮影》照片集,很多单位图书馆的馆藏目录上写着有,但真前往查看,有的说破损严重看不了,有的地方说找不到了,还有的当宝贝一样,摆在玻璃柜子里,翻都不让你翻。
最后辗转找到了中国建筑图书馆,工作人员非常热心,让我看到《京张路工撮影》的全本。在研究苏州码子书写的老标志时,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去挖掘内容,最后取得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近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前不久,英国BBC热播连续剧《神探夏洛克》里有一集就是讲苏州码子的,这种现在中国人很少知道的符号,外国人居然如此了解,并且还把它编进了电视剧里,真的让人很感慨。从这个角度来说,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东西,才真正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保护,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
京张铁路是近代伟大工业遗产
◎王武钰
◆人物简介:王武钰,首都博物馆原副馆长,文物专家,“工业遗产”保护的倡导者
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近代工业文明创造的财富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上重要一页。
我带领团队对京张铁路进行“工业遗产”调研开始于2006年,京张铁路历经了百年时光之后,它还在如当年一样正常地运转着,完整地记录了中国铁路一百年来的变迁,意义重大。那个时候我们对京张铁路沿线的车站、桥梁、隧道、厂房以及沿途的线路进行了完整的考察,形成了关于京张铁路工业遗产保护的完整方案。最终,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之下,将青龙桥火车站作为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并且在车站布置了一个关于京张铁路的长期展览。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最集中的体现,无形地记录着人类社会的伟大变革与进步,更延续了一座座城市的历史。但在现实中,很多工业遗产往往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对于工业遗产也没有明确的保护制度,因此很多东西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了。青龙桥车站改造时换了新的电动道岔,而换下来老的那种手扳道岔就是个很好的展品,让人们能够知道以前的道岔是什么样子的,还可以亲自体验一下扳道岔的感觉,但如果扔了就是废铁一堆。所以这次发现苏州码子书写的老标志我也很激动,我们有这样的资源,采用这样的方法,既可以很好地保护工业遗产,又可以加以利用,更可以让人们体会到厚重的历史、人文、经济、科技的多重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