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火车网 > 资讯频道 > 铁路资讯 > 中铁七局海外公司:非洲荒原筑“天路”

中铁七局海外公司:非洲荒原筑“天路”

来源: 火车网 时间:2012-06-01 10:31:04 火车票预订

  位于非洲中东部地区的埃塞俄比亚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国度,这里有“世界的水塔”、这里有充满传奇色彩的拉里贝拉教堂、这里也是野生动物们的天堂、这里还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在这个国家西北部的阿尔发地区,大部分为火山岩和沙漠所覆盖,这里几乎是寸草不生,常年处于高温天气,也是人类生存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

  就是在这里,中铁七局集团公司承担着全长118公里的道路工程施工任务,他们将在这里修筑一条让当地居民充满希望的“天路”。

  2012年4月初,带着种种好奇和疑惑,笔者走进了这片连当地人都谈之色变的不毛之地,领略了中国铁路工程人在异国他乡所展示的“铁军”风采。

  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员工们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习惯就好了。

  在国内时,早就听说过这个项目条件很艰苦,但究竟是什么情况,只有真正地走进这个地方,才能切实领悟到它的艰苦程度。

  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距118项目的起点900余公里,开车到工地需要10多个小时的行程,而两地之间的温差却在20度以上。从首都出发时,那里的温度不到摄氏20度,非常的宜人,随着距工地的路程的缩短,海拔高度在不断的下降,而温度却在不停地飙升。当到达项目的起点时,这里已低于海平面100多米,虽说已是黄昏时分,温度仍高达36度。来到这里,整个人就像走进了一个热气腾腾的大火炉似的,闷热的程度不由得让人有些头晕目眩。

  提起这里的热,项目部技术员何云飞至今仍是心有余悸。刚来项目部不久,一次,他在中午收工的时候,发现地上掉有一截螺纹钢筋,他就很自然地准备把钢筋捡了起来,可就在他把钢筋握到手中的一瞬间,他就条件反射般“啊”地大叫一声迅速丢掉了这根钢筋,暴晒了一上午的钢筋竟然将他的手烫伤,不到晚上,手上就起了几个明晃晃的大水泡,而这次经历也成为小何一生中最难忘的事情,每次被提及,他总是说:“以前只知道这里气温很高,但没想到是如此地让人‘HOLD’不住”。

  工地所在地的阿尔发地区,除了炎热的天气外,沙尘暴也时常地光顾着这里。每当沙尘暴到来,大风刮过来时狼烟四起,黄沙飞舞遮天蔽日。而平时最常见的就是小型的龙卷风,许多时候在不经意时,从身边不远的地方或许就会生成一股龙卷风,裹挟着小石子和沙土冲天而上。有一次,项目部的员工正在会议室开会,外边突然有人喊“沙尘暴来了!”,项目副经理魏宝献赶紧招呼大家全都藏在桌子下面,外面随之就响起了“噼里啪啦”大风裹着沙石拍打房屋的声音,等大风过去了,大伙儿出去一看,外面早已是狼藉一片,就连埋在地下用来固定房屋的木桩都被大风吹出去几十米远。大家将这些过去只能在电影里看到过的情景拍了下来,发回国内的亲友,沙尘暴也成了他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地见闻之一。

  整个118公里项目都处在火山岩和沙漠所覆盖区,在项目的四周,别说农作物和蔬菜,就连草木也很难见到。在当地的许多城市也只能见到包菜、西红柿、土豆和洋葱,它们被大伙儿戏称 “四大名菜”,即使是这四样菜,项目部也要开车跑出去70公里才能买到。近几年,随着中国人的不断增加,在首都相继出现了菠菜、上海青和油麦菜等绿叶菜。为了保证项目部的员工们能经常吃到绿叶蔬菜和酱油、醋等中国特色的调料,项目部专门购置了2台空调保鲜车,每半个月都要往埃塞首都采购蔬菜肉食和生活必须品,而就是这么普通的一趟采购,也堪称是一次艰难的“冒险之旅”。 13个小时以上的车程、900余公里的道路至少有100多公里仍是遍地石头、路况极差的土路,路上的高温环境常常引发爆胎、从项目出去有300多公里手机没有信号、途中多次穿越无人区、路边不时还会有狼、狮子等野生食肉动物出没等等,在这样的路上长途行驶可谓是危险无处不在。

  长时间的光照和强烈的紫外线辐照让项目部员工的面庞和四肢都晒得非常的黝黑,而当他们笑起来的时候露出的牙齿却显得那样的雪白,谈及当地生存条件的恶劣时,他们又常常会轻描淡写地说出一句“习惯就好了”。

  面对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项目员工们总会说“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

  118公里道路项目是中铁七局集团公司在埃塞俄比亚建筑市场中标的第一个项目,打好这一仗,关系着企业在该市场今后的发展,这一认识已深深地印在了所有参战将士们的脑海之中。

  项目复杂的地质环境和异常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他们从没有遇到过的,由此而产生的设备故障、国内施工工艺在这里的不适应等重重困难接踵而来,不仅仅如此,与当地劳工之间的语言障碍也直接影响着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面对众多的难题,他们没有退却,而是一个个地去努力克服和解决,用员工们自己的话说:“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

  在埃塞俄比亚通用的有两种语言,英语是政府的官方语言,日常与业主、监理交流时用到的都是英语,而民众则大多使用当地的阿姆哈拉语,特别是项目部租用的当地劳工,几乎百分八十以上都只会当地的语言。项目部为了尽快适应环境,专门编写了阿姆哈拉语日常交流手册,发放给员工,平时没事就多读多练,项目部还多次进行考核,对成绩优异的进行奖励,很快,项目人员就能与当地的劳工进行日常对话和交流,同时,他们还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英语的培训,加强与业主、监理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也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高温天气对机械设备的影响非常大,容易造成电子线路老化,设备损耗成倍增加,比如车辆的橡胶轮胎由于高温和路面不好,一般情况下需要几个月更换一次,而在这里每个月每辆车就几乎要把轮胎全部更换一遍,这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其他的设备也经常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头疼的问题,项目部一方面向公司求援,调来了设备管理的精干人才;另一方面加大了对设备的日常养护、维修力度及机械零配件的采购量,提高了施工机械的完好率和使用率,保证了施工生产的顺利推进。

  在工程质量和工程成本的控制上,项目部有的放矢地去解决逐个解决了现场中的一个个难题。在K117-K178路段施工期间,作为公路施工的重要施工材料底基层,整个60公里区段内仅有的3个火山碴山体料源,现场没有其他直接可以利用的天然底基层材料,他们迅速对火山碴山体料进行了多次的试验,但实验的最终结果显示该3处料源满足不了底基层材料技术标准中的要求而无法直接使用。但如果从更远的地方去拉料,势必会造成工程成本的增加,技术部门和试验部门组成了攻关小组,在公司的大力帮助下,他们通过将不同的火山碴料源和现场的砂土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掺配对火山碴料源进行改良,经过反复的试验,最终获得了满足要求技术标准的实验数据,并得到了现场监理的认可,从而解决了现场施工料源的问题,加快了现场施工进度。

  2011年年底,中铁七局集团公司针对118项目进展情况一直不是十分理想的现状,决定由长期从事海外工程的局属海外公司来负责该项目的施工组织。为不负集团公司领导的信任和重托,该公司将这个项目定为了公司的“1号项目”,从人力、物力、财力和物资设备等方面全方位给予大力支持,在接手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拨付资金近600万美元支持该项目的施工生产,还从其它的项目调来了多年具有多年海外施工经验的精兵强将充实到项目部的技术和管理岗位上,集团公司和海外公司的主要领导也先后多次到现场亲自指导工作,帮助项目重新做好施工生产计划的安排,迅速对项目的人员安排、员工待遇、施工技术方案、物资设备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一一作出了新的调整,同时,还多次召开员工大会统一思想、坚定大家的信心,并对该地区的项目施工人员采取了临时特别待遇以激励员工的斗志,使项目管理逐步步入规范,安全质量可控,工程形象进度和项目经济效益均呈现良好的势头,保证了项目生产经营的有序推进。今年一季度中,该项目完成产值完成952万美元,接近2011年全年完成的1000万美元,创下了该项目单季施工产值的最高纪录。

  面对平凡而又单调的工作,项目员工们用无言的行动来选择了无私的奉献。

  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在火山岩、沙漠里修起一条长达118公里的道路,是件极不平凡的事。而修建这条道路的正是这么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他们或是项目的管理者、或是工程技术人员、或是与外交往的商务人员、或是一个个最普通的技术工人,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一一段段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

  毕业于西南交大土木专业的李川,2008年项目开工后就来到这个项目工作,先后历任技术主管、工程部长和项目总工,在这个项目摸爬滚打了3年多,也亲眼见证了这个项目从开工到目前所有的发展历程。当海外公司接手该工程的施工任务后,为加强项目施工生产的组织领导,公司权衡再三,决定由他接任项目经理。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李川,面对这个“烫手的山芋”没有退缩,而是勇敢的挑起了重担。李川是个有着扎实的工作作风的人,在他的口袋里常年随身携带着一个工作日志本,翻开来看,上面密密麻麻挤满了每一天和每一周的工作安排和落实情况,每一件布置的工作后面都注明了是否完成和完成的情况。“安排工作要细化,落实工作要紧抓”,这是他长期形成的工作作风,在他的影响和要求下,项目部每周召开的各部门和各工点负责人会议更加务实了,不仅对技术控制、施工进度和物资设备后勤保障进行统一安排,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工作的检查落实,保证了项目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

  项目部常务副经理魏宝献,今年已经56岁,曾在国内许多项目任项目经理,具有多年的项目施工和管理经验,在118项目,他的年纪最大,每天第一个起床和最后一个离开施工现场的也都是他。为了项目的顺利进行,作为项目部领导班子的一员,他每天都是早出晚归为项目部的青年员工们做出了表率。2012年因为一场非责任意外事件,他的头部和腿部都受了伤,养好伤后,公司领导前来征求他是愿意留在这个工地还是回国工作的意见时,魏宝献非常坚决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现在走就是临阵脱逃,就是给项目部和我们的企业抹黑,我不能当逃兵,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与大家一起干出一个合格的工程!”

  项目工程部长马敬昭,2006年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土木专业,平时话语不多,干起工作来却是有名的“拼命三郎”。在整个118公里道路中项目中,共有大小桥梁多达19座,这些桥梁也是制约着整条道路按时贯通的“卡脖子工程”,为尽快拿出施工的方案,根据该公路等级和桥梁设计等级及现场实际情况,马敬昭带领工程部同志们在对现场每一座桥梁的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并结合地质基础勘探结果进行充分的计算和论证,不断优化施工组织,他们还通过将原设计的上部结构现浇预应力箱梁改为预制T型梁,将下部结构的现浇混凝土墩改为B类砌石墩,将桩基基础施工改为扩大基础施工等,不仅满足了工程质量的要求,同时还方便了现场施工的开展,加快了现场的施工进度,节约了施工成本。

  刘慧全,2008年刚刚从西安外国语学院毕业就来到项目任专职翻译,来到项目不久,勤学好问的他很快就成为了掌握当地阿姆哈拉语的第一人,建起了项目部与当地人沟通的桥梁。2011年3月,他与大学时的同学沈杰结婚,婚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告别了新婚燕尔的妻子,只身回到了国外的项目。面对每日对爱人的思念,他的妻子沈杰提出了辞去教师编制的工作要来埃塞项目陪伴他的想法。公司的领导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将两人都安排到埃塞首都的项目办事处工作,一对两地分居的“小鸳鸯”终于在遥远的非洲得以团聚,比翼齐飞。

  姚鹏飞,现任项目工程部的测量主管工程师,不到30周岁的他便挑起了项目技术测量的大梁。测量工作作为先头部队,他与其他技术人员是进驻工地最早的一批,刚来时,这里车辆根本就没有路可走,全线118公里的测量工作,几乎都是靠他们双脚走完的。每天出去工作时,除了要背上重重的测量仪器外,还要备上大量的水,早出晚归回到营地,整个人都象要快散架一般。从2008年8月他来到项目之后,已连续40个月没有回过一次家,今年三月因为父母催着要他回去结婚,这才在项目领导的“强压”下回国休假,可他在办完婚事后,仅仅休息了一个月就匆匆赶回了工地。

  后记:结束对项目的采访,望着黑色火山岩中这条蜿蜒的道路,心中总会涌起无限的感慨。不禁想起中国驻埃塞俄比亚经济参赞钱兆刚在接受河南电视台采访时说出的那段话:“中铁七局能打硬仗、打胜仗的精神,他们把中国人吃苦耐劳、干事敬业的精神带到了国外,体现了一个好企业、大企业的形象。

  向你们致敬!最可爱的中铁七局海外工程人!


上一篇 中铁一局桥梁公司强化国际化战略...
下一篇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公司负责承建的...

免责声明:火车网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