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真是越来越亲民了
早上坐上公交车,送孩子上学,晚上接回来,这是城市人的生活常态,大部分农村人难以企及。
但在距离巴马瑶族自治县县城26公里的凤凰乡,农民们却出门有公交。农妇黄莲芳早上坐公交车送孙子到县城上幼儿园,回家做农活,晚上再接回去。她说:“到县城只要3块钱,比一碗米粉都便宜。”以前没有公交车,坐微型客车要8元。
这源于巴马自2010年起实施的微型客车公交化改造、推行城乡客运公交化经营模式。目前,该县已经完成9个乡镇8条路线微型客车公交化改造,1条即将改造完成,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城乡客运公交化经营模式。公交车票价比微型客车下降1/3以上,同时拉动微型客车较大幅度降价,有效解决了农民出行难、出行贵问题。
周秀丽的开车经:越开越舒心
5月16日一早,19座公交车在汽车总站检测完毕,周秀丽就驶往46公里外的百林乡。她是巴马目前唯一的女公交车司机,从事了10余年农村客运,经历了不同轨迹:先是自己跑车,天天要和同行抢客、冒险超载,赚点钱但提心吊胆;2006年加入农村客运车队后,面临黑车竞争,车子小载客少,时不时也和运管“躲猫猫”偷偷超载;去年5月起开公交车,在黑车和微型客车前占尽优势,又没恶性竞争,车是越开越舒心。
巴马不断探索农村客运管理新模式,其管理模式、水平一直走在全区前列。
2006年,该县成立“农村客运车队”,将150多辆农村微型客车全部纳入公司化管理,使农村群众出行得到了基本保障。“巴马模式”在全区推广。
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出现了新的弊端。“农村客运车队”管理单位、县汽车总站站长韦忠友分析认为弊端主要有五: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难以提高;微型客车机动性大,超范围经营频发;车辆座位少,违法超载难以杜绝;点多面广,安全监控难以实现全覆盖;收费普遍偏高,群众出行负担重。
如何改进,巴马开始探索。2010年,自治区政府出台《关于优先发展广西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桂政发【2010】79号),巴马敏锐地找到了突破口:将微型客车改造成公交车。然而未起步就先“碰壁”:按照相关管理办法,公交车不能超出县城范围,农村公交车没有政策上的保障。没有政策依据出了问题就“谁审批谁负责”,责任太大,运输管理部门难以拍板。
“碰壁”没有让巴马止步。在充分调研之后,该县出台《巴马瑶族自治县城乡公交客运管理办法》,引导城市公交车向城市近郊城镇延伸,并参照城市公共交通的经营模式、服务标准,采取吸收农村微型客车班线经营者参与公共交通经营的办法,对农村客运实施公交化改造,统筹城乡客运协调发展。“绿灯”开启,改造工作随即展开。
罗仕勇的改造经:点面结合稳步推进
“微型客车公交化改造立足于稳。”该县运管局长罗仕勇总结改造经验。
开行公交车,必然触及微型客车经营者的利益,处置不当,会影响行业稳定。找到两者利益的平衡点,对改造能否进行至关重要。
巴马成立城乡公交公司,采取至少退出一辆微型客车再投放一辆公交车方式改造,聘请退出的微型客车经营者担任驾驶员,待遇按实际经营额确定,有效化解了微型客车和公交车经营者的对立。
运管部门制定出科学的公交车投放计划,不随意增加运力,同时落实好微型客车燃油补助等优惠政策,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车辆,维护客运市场秩序,让微型客车与公交车和谐共存。罗仕勇说,农村公交车损害了极少数人利益,但惠及了绝大多数群众,这路走对了。
试点先行。2010年初,该县运管局首先以“县城-燕洞”路线为试点。改线15辆客运车辆,大多是8座以下的微型客车,通过公交化经营模式改造,客运车辆减少为6辆,车型全部更换为19座中型客车,实行“定线路、定班次、定时间、定票价、定站点”的运行模式。
全面推广。目前,该县已经完成县城至燕洞、百林、龙田、凤凰、坡月等9个乡镇8条路线公交化改造,投入公交车51辆。
“所略乡路线基本改造完成,已经订购了12辆公交车,6月将投入运行。”该县运管局客运股股长周海滨介绍最新的改造成果。所略线开行,将有22辆微型客车推出客运市场,其中15名车主将参与公交车经营。在运行51辆公交车后,已有63辆微型客车退出。
农民们的出行经:认准公交车
5月16日上午,在巴马汽车总站看到,20余辆公交车和几十辆微型客车并排停放,井然有序。
11时,登上了一辆县城开往凤凰乡的公交车。19座的客车只有9名乘客,过道上放了几袋化肥、饲料,甚至还有一台旧缝纫机,显得十分宽敞。驾驶员雷胜说:“定时出发,客不满也得走。”农民李忠进城买了两袋化肥:“面包车可装不下这些。半个小时一趟公交车,便宜方便,宽敞坐着舒服。”一路上各站点,不时有乘客上下车,雷胜小心慢行,没有一次强行超车,半个小时后,平安到达凤凰乡。
雷胜也开过微型客车,去年8月开始经营公交车,其中的差距心中了然。以前为了抢客,开快车、强超车是常事,现在凤凰路线上的6辆公交车捆绑经营:自己车投币箱的钥匙在别人手里,自己手里的钥匙是另一部车的。利益均分让求稳、求平安成了大家的共识。雷胜说:“也不敢超载超速,有车内监控和GPS安全监控,一旦进入客运驾驶员黑名单,那就砸自己饭碗了。”票价便宜了(从8元降到3元),大家的收入却没降,因为公交车受群众欢迎,乘客更多,燃油补助更高。
下午,坐上一辆前往长寿乡坡月的大型公交车,这是一条农村公交与旅游公交相结合的路线,可载65人的大型公交车在河池都不多见。乘客有沿途的农民、游客和养生的“候鸟人”。武汉的唐老先生在坡月居住三年多了,经常来往县城置办些日常生活用品。他讲述出行经历:刚来时就有微型客车,自己身体就不好,挤一个来回身子都要散架了,票价还贵,平时要6元,节假日就得8-12元;现在公交车票价只有4元,宽敞舒服,乘车过盘阳河畔是一种享受。他赞赏说:“这样的车才与巴马旅游相匹配。”
农村公交对农民最大的意义是降下来的票价。所有城乡公交路线10公里以内实行2元票价,超出10-20公里按3元计费。车内安装了自动投币机,还有学生卡、月票等打折优惠,极大降低了群众的出行成本。坡月线票价从6元降到4元,燕洞线从5元降到3元,百林线从12元降到5元,其他路线降价幅度均在40%以上。同时推动微型客运车降价,向数条路线的微型车打听,票价大多与公交车相同,有的贵一两元。
罗仕勇还给算了一笔环保账:改造后的公交车实载率达到88%,年降低油耗2.6万升。63辆微型客车退出市场(全县由252辆减至189辆),年减少油耗3.6万升。
安全优质、利民惠民、节能环保,公交车成为巴马农民出行首选。5月8日,全区农村交通工作会议在巴马召开,自治区道路交通运输管理局副局长张小健表示,这是对巴马新模式的肯定,将在全区有条件的县市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