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是大众化的交通工具,驰骋祖国大地的趟趟列车恰如人体输送养料的“血管”,其安全价廉、定时定点等优点,为老百姓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近年来,铁路部门为了转变以往“一票难求”“站车环境脏乱差、服务态度生冷硬”等状态,积极听取民意,很多新措施、新规定相继出台——实名制在很大程度上净化了购票环境,遏制了“黄牛”蔓延;网络、电话与传统购票方式的有机结合,解放了以往长长的“排票大军”;逆势下调的退票费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安全管理、站车环境、餐饮服务的多方整治贴近民心……种种新规,可圈可点,彰显铁路向“人民满意”终极目标迈进的诚意。
然而,任何一种制度都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想要把好事做好,让更多的人获益,铁路的发展创新之路也并非一片坦途。实名制车票“挂失补办”,铁路的初衷无疑是好的,是对火车票实名制制度的一种完善和补充,它的实施有效地维护了旅客的权益,让不少 “受益者”拍手称道。但是正如任何措施都难以做到十全十美一样,实名制车票挂失补办也很难说尽善尽美,仅仅10天,这项惠民之举就因为部分乘客道德滑坡而抹上一层不文明的色彩,恰似“一条臭鱼腥了一锅汤”。
实名制车票挂失补办从不可为到可为,是铁路部门在听取民意、服务民生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对于制度存在的些许缺憾,铁路部门应进一步研究对策加以完善,并真正加大查验车票的力度,让“缺德”者无漏洞可钻。我们每一个人也应该给予一定的理解和支持,并自觉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古语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克隆”车票事虽不大,但损害的却是国家的利益,折射出部分旅客个人诚信的缺失,这种恶习,会像病毒一样互相“传染”,进而造成整个社会风气的败坏,有关部门应严肃监督并严厉打击。
笔者希望,每个人做好自己的那“一点”。只有聚沙成塔,积少成多,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了这种良好的大环境,诚信,才会深深植根于列车沃土。
